传奇轶事
中央国术馆始末(上)
武术爱好者们都知道,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全国的武术研究和培训的核心机构——中央国术馆就设在当时的首都南京。但对于其中的详细情况可能多数人并不了解,本版从今天起开始对中央国术馆兴起和衰落作连续介绍。
一、中央国术馆的缘起
1927年下半年,刚脱离军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员的张之江,邀集钮永建、李烈钧、戴传贤、于右任、蔡元培、何应钦、冯玉祥、孔祥熙等26名国民党党政要员,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1928年3月15日获准。3月24日,国术研究馆在南京内桥金陵大舞台召开成立大会,租借韩家巷基督协进会的数间房屋为临时馆址。
国术研究馆除行政事务外,主要工作是设国术训练班,培养武术师资,并没有进行多少研究工作。经李烈钧、邵力子、钮永建等人游说,将该馆归属政府直接指导,由财政部拨给经费。并于1928年6月,将国术研究馆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馆长仍为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
二、国术馆组织系统的逐步完善
中央国术馆建馆初期,设理事会和监事会为权力机构,负责议定重大馆务事项。下设少林门和武当门,负责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列于武当门下,其他拳种皆入少林门。这种分类不仅不够准确,而且加重了旧武坛的门户之见。未出三个月,就酿形了多起争斗事件:如少林门长王子平和武当门长高振东徒手搏斗,科长马裕甫与柳印虎竹剑拼搏。门长、科长相争,暴露了分门体制的弊端。乃废除少林、武当两门的设置,采用“一会三处“的组织建制,设置机构。一会,即理事会,三处包括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这个建制被作为中央国术馆的定制,写入《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遍设国术馆(社)。《国术馆组织大纲》规定“省、市国术馆正馆长,应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长兼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事会推荐资望相当都充之”。……
各级国术馆、社的负责人由当地政府首脑人物担任,保证了各地政府对各级国术馆的拨款,也促进了各地国术馆的组建。至1933年的统计,当时已有二十五个省、市建起了国术馆,县及县以下国术馆(社)的数量尤多,仅青岛一市,就设有国术训练所83处。
各地国术馆、社的建立,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国术馆系统。
三、中央国术馆的宗旨及其主要活动
1929年2月颁布的《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第一条规定:“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第二条:“为实行前条宗旨起见,本馆特延聘国术专家、体育专家及其他专门学者,办理下列事项:一、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二、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三、编著关于国术及其他武术之图书;四、管理全国国术事宜。”
中央国术馆,围绕上述宗旨和事项开展工作过程中,主要的活动当推武术教学、国术国考、编辑出版专著及刊物等。
(一)武术教学概况
中央国术馆设教授班、师范班、练习班、青年班、少年班,开展武术教学,培养武术人才。
该馆一成立,即设教授班。初期学习年限较灵活,常根据赏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提前毕业。教授班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学员多是当年入学,当年就毕业任教。1929年将学制定为二年。1930年又增为三年。学员包括各省、市保送和自行招收两部分。每期60人。
1933年开设师范班。师范班分甲、乙班招生。甲班学制一年,每期招66人。乙班学制二年,每期招54名,还附设自费生组。凡15-20岁以下的健康国民,曾经练习过武术,具备高级小学毕业及有同等文化水平,皆可自费入学。
练习班,在该馆所在地招收学员,不收学费,食宿自理,成绩优秀者可升入教授班。
少年班招收10-14岁、且小学毕业者,学制二年。青年班招收17-20岁、且初中毕业者,学制三年。
中央国术馆开设的各种班别,均分学科、术科两类设置课程。
学科课程包括:党义、国文、地理、历史、算术、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音乐。
术科课程包括:腿法、拳术、器械科、竞技科、选修科、特别科、军事科七门。在这七门技术课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查拳、新武术(拳脚科)、连步拳、杂拳、行拳、掇脚(戳脚)、劈挂拳等拳术;剑、刀、棍、枪、鞭等器械;气功、铁砂手、红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长兵、短兵等格斗项目。还开设了拳击、日本劈刺术等外来格斗项目。
中央国术馆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课,所培养造就的一批技术全面的武术人才,成为后来发展武术的骨干。
一、中央国术馆的缘起
1927年下半年,刚脱离军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员的张之江,邀集钮永建、李烈钧、戴传贤、于右任、蔡元培、何应钦、冯玉祥、孔祥熙等26名国民党党政要员,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1928年3月15日获准。3月24日,国术研究馆在南京内桥金陵大舞台召开成立大会,租借韩家巷基督协进会的数间房屋为临时馆址。
国术研究馆除行政事务外,主要工作是设国术训练班,培养武术师资,并没有进行多少研究工作。经李烈钧、邵力子、钮永建等人游说,将该馆归属政府直接指导,由财政部拨给经费。并于1928年6月,将国术研究馆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馆长仍为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
二、国术馆组织系统的逐步完善
中央国术馆建馆初期,设理事会和监事会为权力机构,负责议定重大馆务事项。下设少林门和武当门,负责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列于武当门下,其他拳种皆入少林门。这种分类不仅不够准确,而且加重了旧武坛的门户之见。未出三个月,就酿形了多起争斗事件:如少林门长王子平和武当门长高振东徒手搏斗,科长马裕甫与柳印虎竹剑拼搏。门长、科长相争,暴露了分门体制的弊端。乃废除少林、武当两门的设置,采用“一会三处“的组织建制,设置机构。一会,即理事会,三处包括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这个建制被作为中央国术馆的定制,写入《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遍设国术馆(社)。《国术馆组织大纲》规定“省、市国术馆正馆长,应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长兼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事会推荐资望相当都充之”。……
各级国术馆、社的负责人由当地政府首脑人物担任,保证了各地政府对各级国术馆的拨款,也促进了各地国术馆的组建。至1933年的统计,当时已有二十五个省、市建起了国术馆,县及县以下国术馆(社)的数量尤多,仅青岛一市,就设有国术训练所83处。
各地国术馆、社的建立,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国术馆系统。
三、中央国术馆的宗旨及其主要活动
1929年2月颁布的《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第一条规定:“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第二条:“为实行前条宗旨起见,本馆特延聘国术专家、体育专家及其他专门学者,办理下列事项:一、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二、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三、编著关于国术及其他武术之图书;四、管理全国国术事宜。”
中央国术馆,围绕上述宗旨和事项开展工作过程中,主要的活动当推武术教学、国术国考、编辑出版专著及刊物等。
(一)武术教学概况
中央国术馆设教授班、师范班、练习班、青年班、少年班,开展武术教学,培养武术人才。
该馆一成立,即设教授班。初期学习年限较灵活,常根据赏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提前毕业。教授班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学员多是当年入学,当年就毕业任教。1929年将学制定为二年。1930年又增为三年。学员包括各省、市保送和自行招收两部分。每期60人。
1933年开设师范班。师范班分甲、乙班招生。甲班学制一年,每期招66人。乙班学制二年,每期招54名,还附设自费生组。凡15-20岁以下的健康国民,曾经练习过武术,具备高级小学毕业及有同等文化水平,皆可自费入学。
练习班,在该馆所在地招收学员,不收学费,食宿自理,成绩优秀者可升入教授班。
少年班招收10-14岁、且小学毕业者,学制二年。青年班招收17-20岁、且初中毕业者,学制三年。
中央国术馆开设的各种班别,均分学科、术科两类设置课程。
学科课程包括:党义、国文、地理、历史、算术、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音乐。
术科课程包括:腿法、拳术、器械科、竞技科、选修科、特别科、军事科七门。在这七门技术课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查拳、新武术(拳脚科)、连步拳、杂拳、行拳、掇脚(戳脚)、劈挂拳等拳术;剑、刀、棍、枪、鞭等器械;气功、铁砂手、红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长兵、短兵等格斗项目。还开设了拳击、日本劈刺术等外来格斗项目。
中央国术馆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课,所培养造就的一批技术全面的武术人才,成为后来发展武术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