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网
太极门规
王成先生于中国太极拳之贡献
发布时间:2012-06-09 10:23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王成先生于中国太极拳之贡献
刘勇

王成,祖籍山东商河。大学本科学历,中国水电十三局国际部高级工程师。师从张晨光、洪均生二位老师,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中国武术七段。现任德州市武协副主席、德州市太极拳研究会主席、中国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副秘书长,还兼任威海牛郎鞭协会名誉会长、淄博太极螳螂拳研究会名誉会长、德州太极拳联盟名誉主席。王成先生40余年练功不辍、诲人不倦,于中国太极拳贡献颇多。简要而言,可分三个方面:
一、继承传统方面的系统完整和独树一帜
中国传统武术是冷兵器时代的搏击术,实用功能是其价值的主要体现;随着冷兵器时代的远去,武术的实用功能与其他功能已经产生了分离。当今社会,武术的实用功能,除了在军、警等特殊领域尚有一席之地之外,与武术实用功能较接近的主要是散打搏击类的竞技运动;武术的价值绝大部分是体现在其健身和文化、娱乐等功能上。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武术实用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分离并不清楚,而行内有一些人,或是自己不明白,或是自己没有实战能力,都有意无意地将武术的实用功能与其他功能混为一体,以图浑水摸鱼。因此造成概念模糊,比如:过去几十年,我们称之为“武术”的其实主要是武术套路;因此将武术套路比赛称之为“武术比赛”;将武术套路演练称为“练武术”;所以都把会一两趟武术套路称作“会武术”,把会一两趟太极拳套路认为是“会太极拳”。另外,散打搏击类运动是最近不到十年间开始兴盛的,而且现代散打搏击类的教练员、运动员大多是从拳击、现代摔跤或是武术(其实是武术套路)等项目转行过来的,与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由此可见,武术的实用功能已经被大大地弱化甚至被遗忘了。
中国传统武术的实用价值被弱化之后,其传承就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因为社会需求的大幅下降,社会投入随之大幅下降,从业者也大大减少,人才的可选性降低,直接造成从业者的总体素质下降。其次,由于人才匮乏,武术传承的内容出现断裂,造成碎片化。再次,因为不能从实践中得到良性的信息反馈,不能从其他领域吸收营养,不能为传统体系补充新鲜血液,传统的武术体系迅速老化。这些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整个武术界各个门派之中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门理论、功法的继承者凤毛麟角。就练习者来说,每个人只能继承本门派全部内容的一部分,甚至将一个门派所有传习者所掌握的内容加在一起,都凑不齐一套完整的体系。就整个武林而言,早已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许多门派已经消亡,仅存的一些门派大多也是后继乏人。可想而知,在这种大的形势下,能够较全面继承完整传统武术体系的人物是何其难能可贵。
王成先生少年习武,师从武术名家张晨光先生[注1]主修陈氏太极拳。张先生一辈子潜心研究武学,广交武林名士,是一位有极高传统武术修养,并经过战场考验的武学大师。在张晨光先生门下有机会经常接触到与张先生交往的武林前辈,仔细聆听前辈们的习武心得,认真观察前辈间的交流,体验研究前辈的技艺。因其敏而好学,深受武术前辈的青睐,得到诸多武坛巨擘的指点。在此期间,王成先生涉猎广泛,用功颇深,为其今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简要介绍王成先生所掌握的传统功夫:
(一)主要的太极拳套路
陈式大架一、二路[注2],又称“陈式8老架”。这套太极拳自陈长兴(1771-1853)以来历经陈耕耘、陈延熙、陈发科(1887-1957)至今已200余年,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完整地保留了太极拳的技击、健身、表演等特性,是现传太极拳中最古老、最具价值的套路。张晨光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赴北京时,由陈发科宗师亲授陈式大架一、二路,后由张晨光先生传授给王成先生。王成先生专心习练三十多年,早已融会贯通。上世纪80年代,马虹先生见到王成先生演练之后十分欣赏,盛赞:“潇洒泼辣,美观大方。”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二路[注3],又称“陈式 济南架”。此套太极拳是洪均生先生60多年太极拳生涯的结晶。1982年,王成经张先生引荐,拜在洪均生先生门下,练习此套路。
(二)太极拳器械
在上述的两套陈式太极拳套路之外,王成先生在太极拳一门中的器械的实用技法和套路演练方面也有高深的造诣。刀、剑、枪、棍,大杆、大枪、若木鞭等器械演练精熟,并对各种器械的特点及使用均有深刻研究。
(三)太极推手
王成先生非常注重太极推手,对太极拳的各种推手,诸如定步单推、定步双推、活步单推、活步双推,都掌握得十分纯熟,这是绝大部分太极拳习练者梦寐以求的。王成先生还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和教学需要,创新了直线推手和拍打推手。跟王先生推过手的学生和朋友都知道,要是想学东西,跟王老师推手你是越推越高兴,越输越乐意,你要是想赢,那就没门儿。
(四)实用技击
太极拳创始之初,没有人会怀疑它的实战能力。清朝末期以后,太极拳与其他传统武术一样,在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更多的人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实战技击之间出现了分离,而后渐去渐远,至今,太极拳几乎沦为“老翁之戏”。
王成先生在当今太极拳乃至整个传统武术散手技击日渐式微之时,独树一帜,除全面继承太极拳上述套路、器械、推手等技法之外,还将太极拳松、沉、圆、活,弹、抖、惊、炸的技击特点运用自如,更能将世人知之甚少的“接手法” [注4]和“放长击远”等技法发挥到极致。
王成先生习武以来,经常有武术爱好者找他比试。不论对方是什么门派,什么国籍,功夫高低,身体强弱,也不论对方是强攻还是快打,他来者不拒,应对自如。他在试手时表情温和自然,身体中正平衡,双手轻柔圆转;防守如行云流水,全身象云雾一样,不着一丝力;进攻如追风赶月,发人则如薅草一般,对手瞬间即腾空而起。手法的轻重,发放的远近早已成竹在胸,对手不会痛,也不会伤,还输得心服口服。旁观者更是大开眼界,大呼过瘾。
(五)健身功法
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太极拳被世界所接受的主要原因,据说太极拳是中国练习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运动,而且在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少有1亿人练习太极拳。
王成先生对于太极拳的健身功能非常重视,并且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传统武术的核心功能是卫生,“卫生”指的就是抵御来自外界以及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侵袭。其中包括:
① 防止人、动物及其他外力对我身体的打击和伤害;
② 防止疾病、细菌、病毒对我身体的侵袭;
③ 外强筋骨,内通气血,延缓身体自然衰老;
④ 受到侵袭、伤害后的身心调养和康复。
实用技击功能与健身功能是传统武术核心功能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功夫练得越纯正、越精深,“卫生”功能就越强。只不过现在人们的习惯将上述的①同②、③、④割裂开来,把①单独称作“防身”,而将②、③、④则称作“健身”。
基于此,王成先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弟子功夫的纯正、精深;另外,对于老弱伤病者有针对性地侧重于健身,还专门提炼了用于健身的功法。
1、太极拳套路练习时,要求放松、放长,可达到身心放松,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是调养身心的良方。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王成先生创编的27式太极拳要求的正反架练习,正反架练习不仅健身,而且健脑,能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
3、先生教授的各种站桩、晃桩、活步桩都有疏通气血、导引健身功效。
4、定步拍打推手,是在定步单推手时,用另一只手互相拍打对方腰背,也是效果极佳的健身法。
在王先生的弟子和拳友、朋友中,通过习练太极拳身体由弱转健者,以及心脏病、胃病、癫痫等病症患者好转的事例不胜枚举;还有许多各种扭伤、挫伤者在王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太极拳套路或是有针对性地桩功练习得以治愈。
(六)武术其他技艺
王成先生还了解当今已鲜为人知的特殊功法,如:夜行术、提纵术、调养术等等。
夜行术既是古代习武者夜间快速行进的实用功法,又是增强步法、眼法、身法功力的训练功法。
提纵术是练功者面对3、4米的高墙房屋,通过短距离助跑,在墙壁上行进2、3步之后,一跃立上墙头。(见精武杂志---期《太极提纵术》)
调养术是习武者在大运动量练功、长途奔走身体疲劳或身有小伤之后,迅速调养恢复的功法。
还有一些走江湖人的各种表演功法、障眼法和把戏,以及各种行规、礼数、暗语(腥活、唇点)等等,王成先生都有了解,只是这些功法和知识极易被居心不良者用于危害社会,所以极少传播甚至很少提及。
王成先生因其对武术情有独钟、勤于钻研、勇于实践;加之天分过人,又得遇良师,种种机缘巧合使之太极拳领域得天独厚,成为不可多得的、能够系统完整地继承传统武学的武术家。

二、理论研究方面的艰辛探索与开拓创新
任何精深技艺的背后,必然有一整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同样,任何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必然有精湛的技术和长期的实践为基础。
在繁忙的工作和练功授拳之余,王成先生还付出极大的精力在武术理论领域进行探索和钻研。他在认真研读古典拳经、拳论、拳谱的基础上,运用哲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现代科学,结合自己的习武体会,经过多年研究和反复实践,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1994年,花费其多年心血的《太极健身实用对练》一书出版,1995年台湾又将该书精装出版,在大陆和港台都有较大影响。20多年来,王成先生及其弟子在全国各类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2000年《精武》杂志社将2000年第一期定为“陈式太极拳专辑”,特邀王成先生为主要撰稿人和封面人物。该专辑王成撰稿五篇,其弟子撰稿四篇,另发表王成及弟子拳照八十余幅,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近几年,王成先生又致力于集其40余年的武术实践和理论探索,著成《王成太极论》[注5]一书。此书将以独特的观点和精辟的语言提出并回答一直困扰广大太极拳以及武术爱好者的问题,如: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太极拳?什么是正宗?怎样才能称为宗师?
王成先生通过艰辛探索与开拓创新,自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武学理论体系。其武学理论体系在强调太极拳特点的同时,更加注重太极拳的全面性,如力巧结合,刚柔相济,性命双修;套路练习与实战训练并重,近战与远战并重,主动进攻与后发制人并重等。
值得一提的是,王成先生将太极拳散手技击的攻防动作加以概括、分类,总结成“手肘肩”、“步法”、“螺旋缠丝”、“遇力走圆”和“大臂不动小臂动、小臂不动大臂动”等五大法则,统称“太极拳实战王氏法则”。大家知道,音乐利用“多、来、米、发、索”等几个简单的音符可以谱写出无穷无尽美妙的旋律,也可以记录无穷无尽复杂的旋律。如同音乐家掌握音符一样,习武者如能熟练掌握“王氏法则”,同样既可任意组成无数的技击组合而不逾拳理,也可用来记录和分析各种技击组合动作,这将大大地方便散手技击的教学和训练,在武术界是一大创举。
经过在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高,王成先生的武学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已经成为其追随者们练拳习武时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

三、武术传播方面的与时俱进和无私奉献
在总结中华武术的传统经验和吸收现代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通过40余年探索与实践,王成先生已经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从基本功法、拳械套路、单式练习、推手对练,直到散手技击的教学训练体系。
王成先生以张晨光先生所传陈发科陈式大架一、二路和洪均生先生所传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二路为基础,创编了“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及“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对练”, 并以此作为其太极拳训练体系的总纲。
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及对练之所以能够担此重任,是因为它具备如下特点:
1、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降低了初学者入门的门槛,适合于不同人群,有利于推广普及。但二十七式太极拳并不是人们习惯思维中的“简化太极拳”,而是内涵更加丰富、重点更加突出、拳理更加深刻,仍然完整保留了传统陈式太极拳精髓的套路。包含了传统陈式太极拳从桩功、套路、推手、对练、接手直到打法的所有内容和训练步骤。习练者在“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的引导下,桩功、套路有一定基础以后,按古法细化套路训练的要求,提高练拳质量,然后逐步增加练拳内容,层层深入,渐入妙境,直达散手技击之境界。
2、“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对练”为全国首创。与其他太极拳对练的不同处在于:现有的几套太极拳对练,实际上就是规定步法的活步推手,跟太极拳套路完全没有关系。而“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对练”和“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两个套路的拳式完全吻合,对练时一人进攻,一人走拳架,二人采用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基本技法,以及踢打摔拿、闪展跳跃等实战技法,互相进攻和化解,使习练者能够更快地熟悉每个拳式的实用法和劲路,加深对太极拳的理解,从而迅速“由招熟渐悟懂劲”。 初学者可在熟练掌握二十七式拳架后,练习对练。“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对练”受到武术界和太极拳界的高度重视,很多大型武术、太极拳比赛都特别邀请王成先生及弟子登台表演此套对练;山东省武术院和陈家沟武术学校多次观摩此套对练的表演。
3、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的演练编排有其独到之处。一套完整的二十七式太极拳练习包括正架、反架和发力三趟,共八十一式。其中正架、反架是慢练,注重“松、沉、圆、活”;发力是快练,注重“弹、抖、惊、炸”。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技击和健身效果俱佳,而且极具观赏性和趣味性。
4、正架、反架的练习方式也是太极拳练习的首创,这在其他太极拳架中是从没有过的。这种练习可以使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全面的锻炼,促进身体的协调性。从技击角度讲,可以使人左右肢体的攻防技能更趋平衡,能够有效避免练一辈子“半边儿拳”的尴尬。
5、王成先生认为太极拳实战功能减弱,主要是因为一般的太极拳爱好者都认为“推手就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会推手就是会技击”,从而丢掉了传统太极拳中“接手法”和“打法”两个重要环节。因此十分注重这两个环节,在“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及“对练”中,每一式都包含一至多种“接手法”和“打法”,使练习者不易“忘本”。
因“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和“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对练”已经包含了传统太极拳从桩功、套路、推手、对练、接手直到打法的所有内容和训练步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辅以刀、剑、枪、杆等器械练习和理论学习,使习练者得以全面继承和掌握传统太极拳的精髓,从而铺就其成为“太极高手”的光明大道。
太极拳经过300余年的传承,特别是最近100多年的变革,其文化内涵和健身功能得到较充分的挖掘,但实用性的“基因”丢失殆尽,能真正传递古法基因者已是凤毛麟角。王成先生和他的“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能够如此鲜活地保留古法,兼具传统性、时代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实属奇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不满三十岁的王成先生因其推手、散手技艺出类拔萃,在德州武术界声名鹊起,拜师求艺者甚众。1990年受聘担任德州地区工人俱乐部教练,专授陈式太极拳。1992年,由王成先生任主席的“德州地区太极拳研究会”成立时首批会员就超过100人。二十多年来,王成先生不论走到哪里,甚至是到国外工作期间,都不忘传播太极拳。到现在,王成先生弟子遍及山东、浙江、上海、江苏、河南、河北、辽宁等省市。其弟子刘勇、蔡文晓、刘光廷、朱成广、韩业荣、孙东林、张忠儒、林素贞等经常为《精武》、《武林》等武术杂志和网站撰稿,弟子刘爱忠、杨磊、任长虹、高淼、时晓东、刘兵、李铁柱、王坤、林素贞等在各种武术比赛中多面金、银、铜牌。
因为王成先生曾担任过英语老师和英文翻译,所以有外国太极拳爱好者来访,或王成先生到国外时,也能很自如的与外国太极拳爱好者交流。现在,王成先生在韩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捷克、澳大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也门等国都有传人。
为了便于同更多太极拳爱好者交流,王成先生于1997年开通了“中国太极”( www.china-taiji.com)网站,是全国最早的武术网站之一。网站设武学心法、功夫精粹、太极养生、太极探究和武林快讯、江湖论坛等栏目,使得王成先生的新文章、新思想、新动态能够更快、更广地传达出去;而且,不论王成先生或弟子、爱好者身在何处,都能够即时在线交流,吸引了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特别是年轻人参与。
2005年9月,北京电视中心正式拍摄发行了“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和“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对练”教学光盘一套,在太极拳爱好者之间和网络上广泛流传。
2006年11月,山东电视台《中华武术》栏目组拍摄王成先生专题片和“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对练实用法”教学讲座,在山东电视台《中华武术》栏目分11期播放,受到广大传统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2008年10月31日,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中学成立“国术(太极拳)教育临沂四中教学基地”,正式聘请王成先生担任总教练,聘请王成先生弟子刘勇和朱成广担任专职教练,并在临沂四中新校区隆重举行揭牌仪式。“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和“陈式二十七式太极拳对练”已经成为临沂四中计算学分的校本课程,这在全国也是首创,必将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开创一个新思路、新途径。
2009年6月,河南温县电视台和太极网受上级及有关媒体委托,摄制《东南西北太极人》节目,作为太极史料,收藏太极历史博物馆。2009年6月12日《东南西北太极人》摄制组专程来德州拍摄采访王成先生,并对王成先生的技艺,给与高度的评价,认为过去一些想象的东西在德州得到了体现验证。
数十年来,王成先生放弃了自己大量的业余时间,执着于武学探索,为太极拳技法得以完整系统地继承和发扬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对武术的深刻理解和突出贡献,王成先生受到武术界的普遍赞赏和认可,已被国内多家武术门派聘为顾问。山东电视台《中华武术》栏目组梁世平主任在给王成先生拍摄专题片之后曾深有感触地说:“世界应该感谢你们这些为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不计名利、独自坚持的人。”
在祖国的传统文化被“砸烂”、“打倒”的年代,王成先生等一批有志之士不为世风所扰,寂寂于人海,脉承古法,使后学者尚存拨云见日之希望。在中国传统武术迎来新的春天之际,王成先生必将乘势而动,使古老的传统武术焕发青春,发扬光大。





附录:
[注1] 张晨光先生(1911-1987),原名高芳树,山东无棣人。其父习武多年,曾参加义和团。张先生自幼秉承家学,尚武崇文,练功不辍。抗战早期曾参加西北军高树勋部,任武术大队副队长。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任无棣县委书记,解放后任德州地区工会主任。张晨光先生一生潜心研究武学,涉猎各家,广交武林名士,热心授徒,是一位有极高传统武术修养,并经过战场考验的武学大师。
[注2] 陈式大架一、二路,又称“陈式83,71式”。这套太极拳自陈长兴(1771-1853)以来历经陈耕耘、陈延熙、陈发科(1887-1957)至今已经历时200余年。陈发科先生1928年来北京时最初教的陈式大架一路原为74式。其早期弟子:侄陈照丕、子陈照旭、杨易晨、洪均生等皆习此。陈发科在长时间教学中逐步增加“三换掌”、“退步压肘”和“中盘” 三个式子,此三式在整套拳中分别重复一次就成了6式。另外,“背折靠”与“双震脚”原套路有动作而未单列成式,在1963年《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謦著)一书出版时均单列成式;原74式以“金刚捣碓”结束,没有单列收式,63版本又增加“收式”,因此74式就演变为83式。此套太极拳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完整地保留了太极拳的技击、健身、表演等特性,是现传太极拳中最古老、最具价值的套路。
[注3]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二路”,又称“81式太极拳”, 此套太极拳是洪均生先生60多年太极拳生涯的结晶。洪均生先生(1907-1996),河南禹县人。1930年-1944年在北京从陈发科宗师习拳15年,后于山东济南习武授拳50余载,是上世纪中后期陈式太极拳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弟子众多,再传弟子不可胜数,为继承和发扬太极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有《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注4] 接手法,就是实战技击开始后身体的第一次接触,以及交战中每一次分开又再次接触时所包含的技击技术。所有的格斗技术,都可以简单分析为接手-近身-发力三阶段。近身是发力的前提,不近身无以发力,接手又是近身的前提,好的接手有利于近身和发力。因为实战技击开始之前,以及交战过程中每一次分开以后,交战双方一般是处在安全距离以外的,那么从安全距离到零距离的身体接触之间的这一段时间内所包含的“手、眼、身、法、步”,都是“接手法”的内容。王成老师传授的接手,不是简单的格挡招架,手的接触是以螺旋缠绕为基本规律的,它不但避免了硬碰硬,不易承力受伤,提高了防守的效能,而且同时还增加了控制对方来力的功能,通过对敌人肢体的控制,将防守与进攻融为一体,在双方接触的瞬间造成我顺人背的效果,交手的双方只要有一方具备“接手”的技巧,那么双方在接触时都不会产生由顶、撞、击、打造成的疼痛,因为“接手法”最讲究的就是在对手不知不觉,甚至在对手看都看不见的情况下,完成“接手”的任务。
接手的主要任务:首先是进攻;其次是称量、控制、牵动、诱骗对手,使敌人露出破绽或失去重心,为下一步的攻防做准备;第三是防守。降低敌方攻击的力度,增加敌方连续进攻的难度。接手任务完成得好,便得机得势,在交手中取得主动;反之,便失机失势,陷入被动。一般来说,实战技击中至少有一次接手。如果将“接手”这一环节省略,先将双方的手或身体其他部位接触好以后再进行的较量,一般只是推手、试手、说手或喂招训练,不是真正的实战技击。了解的人才知道,接手这一关是很难通过的。既需要明师指点,又需要刻苦训练,还需要有人搭架陪练。严格地讲,不过“接手”这一关,就不能叫会武术。因此,接手是习武者必须认真研究的关键性技法之一。正因如此,它也成为各派的不传之秘,导致传统武术流传到现在,接手逐渐成为缺失的一环。为什么有些人练了多年的武术却不管用?因为武术套路训练,大部分着重于双方接手之后的打法、用法,而较少训练接手时的技术。过了“接手法”这一关,还要过“打法”关。所谓“打法”,就是实战技击法的俗称。用“行百里者半九十”来形容打法再恰当不过了,练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太极拳,没过“打法”关,功夫最多只能算练到了一半。不光太极拳,所有的武术都是如此。
[注5] 《王成太极论》,此书将以独特的观点和精辟的语言提出并回答一直困扰广大太极拳以及武术爱好者的问题,如: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太极拳?什么是正宗?怎样才能称为宗师?王成先生认为:太极是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它揭示了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而把太极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拳术就是太极拳。正如清末太极大师陈鑫所言:“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因此,任何合乎太极理论的都是正宗太极拳。也就是说,所谓“正宗”,从是否合乎太极理论来分,比单纯从师承关系来分更加科学,也更易于分辨。至于杜撰附会、滥竽充数者,自然不攻自破。王成先生认为:完全模仿的拳师必是平庸之辈,不但不能继承衣钵,发扬光大,还将庸碌无为,被历史所湮灭。一代宗师必有其过人之处,必有其个人风格,必有与老师不一样的东西,决不会生硬模仿。只有能继承,又能发扬的人才能立住脚,才能成为宗师。“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