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法则
所谓法则,即规律。"王氏法则"是将王成先生在散手实战过程中的各种技击动作加以概括和分类,以图在更深的层面上反映太极拳实战时双方攻防动作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便于太极拳爱好者练习和掌握,也可供广大武术和散打爱好者及运动爱好者参考。
王氏第一法则-手肘肩法则:
"手肘肩,往前钻;肩肘手,往后走。"这是手肘肩法则的核心。
在手臂三节中,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手肘肩法则是手臂三节在技击中运动顺序的明确化,具体内容是:
(1)在进攻时,是手领肘,肘领肩。即:手指、手掌先发力,然后肘发力,最后肩发力,各关节按顺序打开、伸直、放长、发力,此为手肘肩;
(2)后撤防守时,是肩领肘、肘领手。即:肩先放松向后撤,然后肘,最后手,各关节按顺序放松、弯曲、后退,此为肩肘手。
(3)当前一个关节的动作未做充分时,后面的关节保持相对静止;当前一个关节动作做充分时,下一关节立即行动,要保持动作连贯,不能有丝毫停顿。
(4)发力时,手、肘、肩、心意之力全部集中于对方身体重心线上的一点,节节贯通,不断向前,直至击倒对手。正如郝月如先生所言"以手指敌人中心,手不能用,肩肘指之,肩肘不能用,心意指之。"
(5)手肘肩发力时,要做到"手起膊炸"。发力前,大臂(即"膊")是垂直向下,贴于肋侧的。手领起发力后,肘掀起,肩放长,大臂此时与肋的夹角大于90°,与胸的夹角在90°-180°之间。
(6)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腿三节,在腿三节中,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踢、蹬、铲、摆、撩、勾等等进攻动作是用"脚、膝、胯";"腿来提膝"等防守动作则用"胯、膝、脚",具体要求也可参照以上各条。
王氏第二法则--螺旋缠丝法则:
"太极是掤劲,动作走螺旋。"太极拳要求身体各部位都做螺旋运动(自转),与公转相叠加,则组成螺旋缠丝运动。为便于理解,以手臂为例进行说明。具体要求是:
(1) 手臂无论是做圆周、弧线还是直线运动,无论是上下还是进退,在其纵轴上都要有螺旋运动;
(2)螺旋运动不是整个手臂同时旋转或翻转,而是一头先转,其余依次旋转。"手肘肩"是手先转,然后肘肩依次转;"肩肘手"则是肩先转,然后肘手依次转。
(3)以大拇指为标志,大拇指向手背方向转为正转,向手心方向转为反转;
(4)根据实战的需要来选择旋转的正反和角度的大小,一个动作可正反旋转一次或多次,但衔接要连贯,不可停顿;
(5)缠丝时,臂柔似绳,要使对方丝毫感觉不到顶抗,丝毫感觉不到危险,也用不上丝毫力气。我一旦得机发力,对方则从生理上到心理上都已失去反抗的可能。故称"温柔的陷阱"。
王氏第三法则--步法法则:
散手实战时的步法应符合球体运动的特点(如图),力争做到随遇平衡。球体运动时有以下特点:
1、只有一个支撑点;
2、重心的高度不变;
3、无论球体移到哪一位置,重垂线都通过支撑点,支撑力也通过重心,球体受的合外力和合外力矩均为零,也就是说球体在每一位置上都能获得平衡;
4、具备上述特点后,球体可随外力作用在平面上向任何方向平稳滚动。
在散手实战中,运动的步法应达到以下要求:
(1)两腿虚实分明,重心尽量落在一只脚上;
(2)重心随攻防需要在两腿之间灵活转换;
(3)立身中正,百会穴、重心、支撑点三点在一条垂直线上;
(4)支撑腿膝盖微屈,使自己身体重垂线略微超出支撑脚,使人体的重力在水平方向产生一个分力;
(5)人体的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身体所承受的对手的作用力以及自身运动的惯性,三者在人体上产生的合力,即可作为运动的动力,无需过多地用脚蹬地使自己运动。
(6)重心尽量不起伏。
王氏第四法则--大臂不动小臂动,小臂不动大臂动法则:具体用法:(1)"大臂不动小臂动"是指小臂以肘关节为轴向里、向外抡转,而肩关节放松,大臂贴于肋侧基本不动;
(2)"小臂不动大臂动"是指整条手臂以肩关节为轴向里、向外抡转,而肘关节基本保持伸直。
(3)大臂不动小臂动多适用于近战,小臂不动大臂动多适用于远战。
(4)为轴的关节要松,抡转要快。拳谚曰:"肘动肩不动,肩动肘不动;手转如飞轮,能防又能攻。"
王氏第五法则--遇力走圆法则:
分局部和全身两种情况。
1.局部的遇力走圆:身体某一部位被对方抓、拿、搂、抱,其力大,我在此局部自转,将对方拨动,然后进攻。
2.全身的遇力走圆:手与对方一接触,其力大势猛,推不走,进不去,引不动,我手即在第一接触点掤住,脚步迅速走圆,绕至其背势方向而发之。
本法则是第一、三、四法则的综合运用:初一接触是肩肘手或手肘肩,最后发人是手肘肩;在脚步走圆时,步法是第三法则,臂是第四法则的"小臂不动大臂动"。
“太极拳实战王氏法则”就象给大家提供"多、来、米、发、索"等音符一样,几个简单的音符可以谱写出无数美妙的旋律,也可以记录无数复杂的旋律。如能熟练掌握这五个法则,就能组成无数的技击动作组合,也能用来记录和分析各种技击动作组合,将大大地方便散手技击的教学和训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