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网
太极心得
太极心得
试解《王成太极接手要诀》
发布时间:2025-10-26 09:5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编辑荐语:

接手是王成太极体系中一项独具特色的内容,《王成太极接手要诀》是王成先生对接手这一实战技法全面而精准的概括;熟读、解悟《王成太极接手要诀》是领略王成太极实战奥妙的必要途径,《试解<王成太极接手要诀
>》一文在这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试解《王成太极接手要诀》
青苗
 
 
 
《王成太极接手要诀》是王成太极实战应用的精髓,是王成太极体系相较于其他太极的独特篇章。其核心在于不顶不丢,通过步、身、手的有序协同,将对方之力引进落空,并顺势而为。它是太极拳核心理念在“接手”这一初始接触环节的具体运用,完整描绘了一个从感知、化卸到反击的动态过程,可谓字字皆是实战法门。全文内容如下:

欲动先动步,前后左右移

手迎中心线身偏攻击面。

双手前后起次序手肘肩

遇力身步走随即肩肘手。

左右为衬套直进踏中要

后退偏右左力大奈何我

上下腿手攻两手交替迎

万法规矩走,变化不离宗。

 
作为王成太极的习练者,结合自己的习练体会和理论学习,试着逐句解读,就教于师门,也助太极爱好者以窥王成太极实战之门径。

1. 欲动先动步,前后左右移

此句讲起动时的步法。任何动作的发起,不应先动手,而应先动步。通过步法在前后左右方向的灵活移动,调整与对手的距离和角度,为后续的接手与反击创造最佳条件。步法移动,不是乱动盲进,而是在敌我劲力将接未接之际,凭步法变换虚实,迷惑对方,寻找时机。这是“因敌变化”的初步。

2. 手迎中心线,身偏攻击面

此句讲动步后的出手方位和身位身法。“手迎中心线”是指手从自己的中心线出发迎敌,“身偏攻击面”是指不要将身体正面对敌,要向侧方微转,让开对方力量的锋头,使其不能直接冲击我的重心。这是“守中”“用中”的直接体现。“手迎中心线”还指手或手臂要主动、轻灵地接触并感知对方攻击的主线(通常是人体的中轴线,也是劲力最强的通道),以此“听”懂对方的劲力方向与大小;“身偏攻击面”也可指在受力瞬间要及时侧身化力,实现不丢不顶。

3. 双手前后起,次序手肘肩

此句讲出手法。前句讲双手要前后摆位,攻防兼备且随时伺机攻防轮换。一般是前手置下巴前护头,后手置胸前护胸。这种摆位也利于攻击对方的要害。后句讲出手次序,先手次肘再肩,节节贯穿,依次而出。这个次序是“软接手”的关键,也是肢体放长实现“放长击远”的快速打法。“手—肘—肩”,如水涌动,触之绵柔,但继之连绵不断,排浪滚滚。

4. 遇力身步走,随即肩肘手

如果把上两句理解成接劲法,该句就是化劲法了。遇力之后,通过身步的移动或侧转留出化力和使对方落空的空间和角度,(这同样体现了首句“欲动先动步”的原则)随即肩肘手依次后走或侧出,在对方尚不知觉中化其力量、使其落空失重。肩肘手的次序是关键,手是接触点,若先动,易被对方发觉意图,后动才能节节收束、化于无形。由于化打往往是结合的,所以“肩肘手”的发劲顺序,也是“动犹静”,是“合即出”,一化一发,皆不离“完整一气”之旨。

5. 左右为衬套,直进踏中要

此句讲左右移动和直进运动中的步法。“左右为衬套”意指左右移动脚步时,或将移动腿置于敌方某条腿之里,形成“衬”法;或将移动腿置于敌方某条腿之外,形成“套”法。“直进踏中要”则是核心攻击原则,一旦得机得势,便要果断地直踏对方的“中门”(重心线),插入其裆步,破坏其根基,此乃“惊、取、诈、夺”之妙用。

6. 后退偏右左,力大奈何我?

此句讲后退时的步法。面对强大的力量,太极不主张直线后退,而是向侧后方(偏右或偏左)斜向移动。这样不仅卸开了直线冲击力,还使对方因惯性而前扑失重。通过这种“闪战”步法,再大的力量也无法作用于我之重心,故有“力大奈何我?”的自信。

7. 上下腿手攻,两手交替迎

此句是对上文腿法手法的综合表述,说明攻防的立体性与连续性。战术上要上下齐攻,手脚并用,周身一体,圆转自如,使对方防不胜防。“两手交替”如环无端,绵密不绝,则自身“无断续处”。整个攻防体系形成一个圆满无缺、毫无滞涩的流动整体,这正是太极“连绵不断”特点实战中的体现。

8. 万法规矩走,变化不离宗

此句是全篇总结,点明了原则与变化的关系。“万法”即“变化万端”,“规矩”即“一贯”之理。当所有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能在电光火石间自然反应,看似千变万化,实则从未偏离“以柔克刚、粘黏连随、不丢不顶、守中用中”的太极原理(“不离宗”)。到了这个境界,才是“得来不觉费功夫”的真功夫。
这篇《接手要诀》以韵文的形式,将王成太极的哲学思想、技击原理和身体操作完美地融为一体,是通往太极高层功夫的一张精准而实用的路线图。其中,既有“术”的指导,更有“道”的升华。尤其是最后一句“万法规矩走,变化不离宗”,不仅是武学的至高境界,也堪称为人处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