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网
太极心得
太极心得
太极的“游刃”之境:赏读王成太极“作战篇”
发布时间:2025-11-02 10:3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原创作者:鲁阳

    王成先生的《太极应对三篇》作于
20世纪80年代末,
其内容分别为“作战篇”“应对篇”和“接手篇”。“作战篇”为太极技击概论,着重强调技击的指导思想,是太极拳技击的总纲;“应对篇”是具体面对诸情况的应对措施,包括具体的方法;“接手篇”是针对直接动手的应对方法,具体指明如何与人相博的技术,明确了手眼身法步的运用。太极应对三篇和“王氏法则”(将散手实战中各种技击动作加以概括和提炼的一些规律性的原则)共同构成了王成太极的独特的理论和技击体系。

    因虑及可能给人造成太极拳凶猛狠毒的误读,虽曾部分刊发,其全貌始终未加详阐,直至收录于其二十一世纪初的著作《王成太极论》(山东大学出版社)和《王成太极》(经济管理出版社)中。作为后学,随着修为日进,对此三篇由渐悟而至激赏,深感正确解读、消除谬见、揭示王成太极实战精髓,乃吾辈之责。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战篇”以兵法入武学,将太极实战的精髓凝练成充满杀伐决断的警句,其核心在于“速战速决,因敌制胜”,强调以最短时间、最小消耗达成最大打击效果。每一势皆如兵法布阵,虚实相生,动静无常,于瞬息间掌控攻防节奏。尤重“先机”与“中节”,未发则蓄势待发,既发则雷霆万钧。招不过三,力不虚耗,务求一击而制敌。此非好勇斗狠,实乃以道御术,以智驭力之体现。

   今不揣浅陋,予以赏读,以飨读者。


一、原文
    夫交战,外似安逸潇洒,实则心藏杀机,出手,如火燃炸药,一触即发。

发,则勇猛无敌,使之望风披靡,出手必伤,溃其意志,使之丧失抵抗之力;

不出招则已,出则连续攻击,最少不得少于五下,做到:一狠,二毒,三手快;

解决争斗不得超过几秒,斗之疾迅,退之愈速,进之如疾风劲草,摧枯拉朽;退之如滴水入沙,无影无踪。
   
    忌:多言,迟缓,犹豫。目的明,则一步到位,或打或杀,直截了当,多说一句于事无补,有害无益,慎记!慎记!

    武学为一小技,然与国事、政事,一道贯之,武学通,则诸事顺,习者不可不辨。

二、赏读

   “夫交战,外似安逸潇洒,实则心藏杀机,出手,如火燃炸药,一触即发。”

  【赏读】此段揭示太极“内紧外松”的实战心法。表面“安逸潇洒”对应太极要求的神意放松、姿态从容,是诱敌深入的伪装;“心藏杀机”则是精神高度警觉、劲力含而不发的临战状态。太极拳论强调“静中动动犹静”,此处以“火燃炸药”比喻蓄势待发,恰合太极“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的原理。

   “发,则勇猛无敌,使之望风披靡,出手必伤,溃其意志,使之丧失抵抗之力”

  【赏读】此处接上句的一触即发”,进一步从风格和目的上阐释“发”字。真正的实战临敌,绝不可软绵绵,松垮垮,而是从己之胆气、眼神到动作,都要“勇猛无敌”,气势超人,这就是以神气击人。先让对方感受神气的威逼(即“望风”内怯),再结合必伤之动作,自然使其意志崩溃,丧失抵抗力。这既合乎“打人先打胆”的古训,又与太极“以气摧敌”的内家理念相通。

   “不出招则已,出则连续攻击,最少不得少于五下,做到:一狠,二毒,三手快;”

  【赏读】此段体现太极“连绵不绝”的战术思想。太极拳讲究“粘连黏随”,一旦得机得势,当如长江大河奔涌不绝。“五下连续”,环环相扣,不给对手喘息之机。“狠毒快”三字诀简明扼要:狠在劲力透达(整劲)、毒在攻击要害(喉、裆等脆弱部位)、快在招法衔接(舍己从人后的闪电连击,王成太极的“连环三掌”在应对时即体现这一要求)。“狠毒快”看似与太极“以柔克刚”相悖,实则揭示了“柔非软弱”的本质。太极拳的“松柔”是储能状态,“闪电五连击”则是能量释放的路径优化

   “解决争斗不得超过几秒,斗之疾迅,退之愈速,进之如疾风劲草,摧枯拉朽;退之如滴水入沙,无影无踪。”

  【赏读】此段展现太极“瞬控时空”的维度掌控。“几秒决胜”符合现代格斗原理,更呼应太极后发先至理念。传武常被诟病“花哨冗长”,而真正实战太极,是删除一切冗余交互的极简主义——这或许对当下信息过载的决策困境有启发意义。进击时的“疾风劲草”之喻好理解,撤退时“滴水入沙”之象,则要细加揣摩:一是指退时要按照“王成太极法则”的肩肘手依次而退,增加退的隐蔽性和防控性;二是体现“引进落空”的化劲精髓,使对手劲力如泥牛入海;三是出招快,撤也快,打完就走,让人看不见摸不着。“进之如疾风劲草”“退之如滴水入沙”实为《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其徐如林”的镜像表达。


   “忌:多言,迟缓,犹豫。目的明,则一步到位,或打或杀,直截了当,多说一句于事无补,有害无益,慎记!慎记!”

  【赏读】此段直指武术本质——“决策哲学”。“多言”泄气、“迟缓”失机、“犹豫”乱神,三者皆违背太极“心静身灵”的基本要求。真正要实战了,就要放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奢念,全神贯注于战,不要似打非打,犹豫不决。“目的明”对应太极“用意不用力”的核心——每一次移动都是战略意图的精准执行。武打影片里常有明明可以一击必杀了,但非要痛斥或控诉一番,结果给别人等来时机,可以为戒。

   “武学为一小技,然与国事、政事,一道贯之,武学通,则诸事顺,习者不可不辨。”

  【赏读】结尾将武学与国政贯通,将武术升华为方法论。太极拳“守中致和”的原理,何尝不能用于组织管理?掤捋挤按如同资源调配,虚实转换恰似战略机动。若有所悟,键盘鼠标亦可作刀剑,会议谈判亦可见太极。这与《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的宏观视角一脉相承,揭示了中国武学“格物致知”的终极追求。

    赏读王成先生的“作战篇”,常常让人想起庄子笔下的寓言“庖丁解牛”二者可谓异曲同工共同揭示了一条通往卓越的普世路径:将血腥的屠戮升华为合于舞乐的艺术,将杀伐的技击内化为依理而行的哲学。当修习者达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境界时,他便已超越武技本身。在任何领域,都能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循天理而游刃于人间”。此文看似杀气腾腾,实则是一扇窥见传统武学真实面貌的窄门——门外人只见杀戮技巧,门内人却洞见了一种关于效率、节奏与控制,乃至生命与道的终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