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网
传奇轶事
武学心法
一入太极妙无穷
发布时间:2012-01-10 10:23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2009年10月份,因机缘巧合,我和朋友有幸一起得以追随陈式太极拳的王成老师习练太极拳。从开始至今,虽然尚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却可谓收获颇丰,尤其在思想认识上感悟,使我这个有过习武经历的人大有“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的感觉。下面结合本人的习武经历以及对中华传统武术复杂的心路历程,谈一下我对太极拳的粗浅认识。
和很多武术爱好者一样,我也是在八、九岁时,在电影《少林寺》引发的武术热中走上练武之路的。当时加入了德州黎明小学姜丁文老师的武术队。从四年级开始,每天早晚压腿、踢腿、涮腰、练习国家规定套路(应是长拳的路子),当然,私下里和伙伴免不了偷练电影传授的“神功”。虽然我当时觉得我练的东西和电影中的“高深武功”没法比,但是通过锻炼使我比同龄的孩子灵活得多,在和同学们瞎打胡闹、窜高蹦低中很有优势,就一直坚持了下来,到小学毕业时,我已是姜老师教的那茬学生中少数几个拳、刀、枪、剑、棍套路都学了的人之一。
本人的中学时代,因为师资、武伴、环境、家长等原因,我练武的条件失去了。好在哪些年“武术热”还没有过去,各类武术著作、杂志不少,给我留了一条按图索骥的路子。通过广泛阅读武术书籍,我彻底否定了一切“电影神功”,并且对我以前的套路训练也发生了疑问。但真功夫是什么样子?我困惑了。哪个时期的武术书籍大力褒扬中华传统武术门派众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太极、形意、八卦、少林……,而且各类玄功神技层出不穷,似乎真功遍地、高手云集,却又 “秘传”无数、好像无迹可寻,那时的武术宣传可用“怪力神乱”形容。那几年,我一度放弃了练习,专心搜集各类武术书籍,企图沙里淘金,从书本中找出真人、真功。最终,我否定了一切有套路的武功,觉得截拳道、大成拳才符合实战设计。
1993年到了石家庄念书,身处大城市,觉得可以找到好的武术老师,练武的心思又蠢蠢欲动。在长安公园,当时有马虹老师教陈式太极拳,于是跟学了一段时间。但二十几天后放弃了,一则路远;二则学校管得严,出入不便;三则被同寝室的同学嘲笑:练啥不行,练太极,才几岁呀,别那么神道了;四则学的终归还是套路。后来知道就近有教大成拳的高手,我听了大喜过望,于是虔诚拜见,得以允许。入门先站桩,站浑圆桩,形如抱树、肩撑肘横、头顶臀坐,借此抻筋拔骨、易筋洗髓。期间我体验过一次推手,觉得师傅还是有功夫的,但也有些疑问,从宣传上讲,桩功是大成拳求劲的根本功夫,可师傅父子只要求我们一站四十分钟,他们从来不练习。我们私下里嘀咕,师傅如果为指导我们没练,功夫岂有保证;可如果不练功夫仍有,和宣传的桩功的重要程度又不一样。因为抱桩要用力抻拔筋骨,我有时感觉无名指、小指发麻,下桩后好一阵才能恢复,于是询问师傅,答曰:这两根手指有陈伤,是排病反应,等不麻了就是治好了。我对此回答不很满意,因为这两根手指确实从未受过伤。站桩一直坚持了半年多,后来发生了两件事使我决定不练了。
一件事是有个学轨迹拳的来拜师,师兄不知是不喜欢这个人还是出于什么考虑,上来就让他站低架子的大式桩法,这个桩很累,没有一定功夫就站很伤人。但是师兄却要求那人站四十分钟。不到二十分钟,那位就汗流满面、全身颤抖、面部扭曲,仿佛受了大刑一般,我们一班人看了都不大忍心,那人就来了一天,就再也不照面了。另外一件事是师兄说功夫深了,胸骨剑突会再长四指,如护心镜保护内脏。我们觉得有不大可能,我硬着头皮说感觉一下,师兄让摸了一下,说实话我没异常感觉,但碍于情面说了有,其他人也和我体会了一下,都说有,皆大欢喜。但我自此觉得江湖水深,提不起再练下去的精神,慢慢就不再去了。
临毕业的时候,我在校图书馆见过一本王成老师著的《实用太极健身对练》,虽然练武的兴趣已经不大,但那时已经知道王老师是德州人,且是名师之徒,就翻了几页,但没有细看。
工作后,生活发生较大变化,不大想习武的事了,只是偶尔看看武术杂志。大约在2000年,发现《精武》有一期太极专辑,封面为王成老师的照片,觉得好奇,德州人也能上杂志了?!买回读了读,感觉文章的路子和别人风格不大一样,比较平实的讲练法、技术,没有什么玄虚的东西,在当时哪些年的武术文章里,属于异类了。后来,也看过王老师其他的文章,风格一直如此。那时也没听说王老师的事迹,觉得德州也不会出多高水平的高手,故也没有很上心。
本来不想在习武上费脑子了,但今年命运偏偏又安排我练习了太极拳。说实话,学艺之初,我自以为有练武经历,相关知识很广,猜测王老师教的不会有什么出奇之处,开始不是踢腿,就是站桩,或者盘架子,但第一课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和朋友到时,只见王老师正左右转身,双臂随意摆动,似乎在做热身活动。寒暄过后,王老师说:现跟着我活动活动。于是我们也转身摆臂活动了一阵。原以为下面该教拳架了,不想过了一会儿,王老师要我们面对面站好,要一人手推对方前胸,另一人在刚接触到衣服时以上述动作化解,不得动步。朋友不知所以,我也很诧异,这是练什么?但练了一会儿,同时王老师讲了要领,并稍作解释,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妙处,身体的旋转,手臂的自然摇摆,可以很轻松改变对手的来力方向,对方推力越大,越易失重心,起到了所谓“四两拨千斤”之效。第一天的课我们虽然理解的还不是很到位,但都练得很兴奋,觉得非常有意思。王老师也很高兴,一再提醒我们放松、放松,不要累着、伤着,说:这叫定步化力,是基本功,你们先练上一阵子,先给你们改变一下思想,洗洗脑。接下来几天,我们一直练习定步化力,由于以前练过其他武术,有些用力习惯一时不好改,王老师就不时给我们示范、纠正、点拨,让我们有感性的人认识。示范过程中,我感觉王老师身体极其松柔,力量根本无处落脚,无论使多大力气推,都被化得无影无踪。
为了加强我们对基本功的重要性的认识,我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由此演化出的一个摔法。老师示范的时候,仍是这个动作,我感觉他很轻松地一转身,就有失重、要被甩出的感觉,但我们实在资质愚钝,王老师示范了几次,还是理解不了,做得很僵硬。于是王老师叫过一旁练习的小郭,要我试试他,再体会一下。小郭刚刚练了一年多,和我胖瘦相当,稍矮于我,我几次冲上去想抱住他的腰,都在将抱未抱住时,被他一转而失去重心。我以为是速度不够快,就加速突然猛冲了过去,但这次失重更厉害,感觉要重重摔倒在地,瞬间有如临深渊之感,幸亏小郭及时抓住了我,虚惊一场,这次切实体验了一把太极拳的厉害之处。后来我们不断琢磨,发现才对手抱你的瞬间,只要你身体时机、角度调整合适,顺着对方的力,对方基本就已失去重心,只要再稍微转动,人就会被轻易摔出。这大概就是太极理论所说的“舍己从人、我顺人背”的具体体现之一吧!通过这次练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太极拳的圆活自然特点,对其实用性和科学性有了进一认识。
王老师和他的其他学生每天在打拳、推手都做这个练习,由此可见这个基本功的重要。后来有几次王老师对拳架招式的应用做些讲解,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应用几乎都可以从此一生二、二生三地演化派生而出,圆变之道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到一个月,我和同伴都觉得太极拳千变万化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妙趣无穷,就像老师常引前人陈鑫语“一层又一层,层层妙无穷”
王老师的拳场子比较有意思,有七十多岁的老翁、有四十来岁的女士、有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不像其他练太极拳的场地,多是白发老人居多。大家练一会儿,聊一会儿,都很轻松愉快。而在这个拳场每天太极推手、散手、拳架、器械、基本功夫都有人在练习,没有玄虚的神秘感,但太极拳里那些仰之弥高的高深理论和传奇功夫,却时时很自然体现在这些练习中。而王老师的学生中也是藏龙卧虎,有不少在全国太极拳比赛中拿过名次,这对于德州这座小城算是难能可贵了。
通过这些天跟随王成老师学习,并通过和我以往练武过程的比较,我将对王老师太极修为的粗浅体会大约总结了以下几点 :
一、王老师的太极拳练法科学。王老师尊重科学,反对玄虚,其教练法没有不着边际的神功、摧残身心的苦功,脚踏实地,讲究巧练,符合力学、生理学、训练学等科学原则,切实可行并有实效,为修习者认可。
二、实用性强。王老师的教练内容以太极思想指导,直接利用人体现有结构、功能,配合科学法则、练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直指实质,见效快捷。远非多年站桩、练气等奇功所能够比拟,也打破了“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讹传。
三、实践性、健身性、趣味性全面体现。王老师的教练法不尚空谈,注重实践,常常亲自示范、演示,外面难得一见的神奇太极功夫,在王老师这里经常信手拈来,完全是真正的“明师”做派;王老师强调太极拳是高级的性命双修运动,注重养生,不提倡超越人极限的苦练,而现实中,不少王老师的学生也因习拳改善了身体,10月份适逢安徽七十多岁的太极名家丁大宏老师专程造访王老师,亲耳听到他老评价王老师的拳法“既养人,又管用”;王老师搞过教育工作,教学方法趣味性强,往往谈笑间就把道理讲明了,拳场里气氛轻松、惬意。
四、理法、技术体系完整。王老师善于研究、总结,其“王氏法则”,可谓提纲挈领,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指出了明路;技术体系理根太极,27式正架、反架、发力、对练为爱好者们铺就捷径;王成太极论也在网上流传。目前国内外太极拳的传播多以套路、推手为主,有的则空谈理论,像王老师这样能全面体现太极拳并建立完整理法、技术体系的难得一见。
本人由于随王老师练习太极拳时日尚短,且悟性欠佳,还没有能力阐述更深层次的理解,仅能凭个人一点体会,以个人学艺的经历为鉴,反照出王成老师太极拳体系及教学方法的优势所在,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