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网
太极学苑
太极学苑
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发布时间:2019-07-05 17:54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现传各式太极拳的传承沿革指出:太极拳吴式、李式源自杨式,杨式溯源至陈家沟陈长兴;郝式、孙式源自武式,武式溯源至赵堡镇陈清平和源于陈家沟的杨式。陈家沟和赵堡镇相邻,同属河南温县辖地。因此,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随后,凭籍早期太极拳文献说明了:把明代内家拳传人尊奉为始祖的宋之张三峰(丰)说成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属于附会。被视为在张三峰(丰)与后世太极拳传系间,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山右王宗岳,没有实际存在的依据。
关键词:太极拳 发源地  温县
 
    2007年6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太极拳发源地定为河南温县》载:“今年3月底,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国内武术、考古、民俗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评审考察验收组,专程对温县申报的中国太极拳发源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最后一致认定:温县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2007年8月22日,人民日报第12版《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举行》中报道:“今天(21日)上午,在温县陈家沟,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等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揭牌,焦作市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太极拳发源于温县,是一批批学者和武术研究、教学机构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反复认定的结果。在这一考察和研究过程中,虽存有早于太极拳源自温县的传说,但至今未发现经得住考证的翔实论据。本文依据目前收集得的早期太极拳文献、凭借学者们已有的考据和研究成果,尝试着对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进行解读。全文包括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温县、附会张三峰(丰)和托名王宗岳皆无史据两部分。
 
一、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温县
(一)现传各式太极拳的名目
    各式太极拳中的“式”,在有的文章中称为“家”,有的文章中称为“流派”。
    民国时期曾任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教育部及军训部国术编审委员会主任的陈泮岭(1891~1967年)在其著刊的《太极拳教材》中称此为“家”。该书《总论》写道:“太极拳为国术之一种。”“现在之太极拳,皆出于杨家、吴家、武家、郝家。郝家出于武家,吴家出于杨家;而杨家与武家,又出自陈家”(1963年台北真善美出版社出版)。   
    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太极拳起源和发展简史》,称此为“式”。作者指出:在“陈王廷创造成的七套拳套”基础上,出现了杨式、吴式、武式、孙式“新创的太极拳”。1988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全书》(修订本)亦称此为“式”。其中包括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随后,中国武术协会相继将此五式太极拳定为全国太极拳锦标赛的竞赛内容,并制定了各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
    1935年马立伯在为山西省国术促进会刊行的《李氏太极拳谱》作的序言中,称此为“派”。提出了太极拳流派有“陈派也,杨派也,李(亦畬)郝(为真)派也,吴(鉴泉)王(茂斋)派也”。1989年吴文翰先生《近百年太极拳的发展和流派的形成》将此称为“流派”。其中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推动下,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普及,杨、武、李(瑞东)、陈、吴、孙、和七大流派也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原载《武当》,1989年第2期)。
在目前流行的武术用语中,上述“式”“家”“流派”,仍有延用,但多称之为“式”。准此,上述文献中述及的现传太极拳共有八式,其名目包括: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郝式太极拳(马立伯称李郝派”)、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
 
 
(二)现传各式太极拳沿革
    关于现传各式太极拳沿革的文献颇多,谨取各式太极拳传人的文据为凭,简明述要于下。
    1、孙式太极拳,创自河北完县人孙禄堂(1861~1932年)。孙禄堂初学太极拳于郝为真(1849~1920年),后自创一式,以姓氏名,人称“孙式太极拳”。孙禄堂于1919年著《太极拳学·自序》说:“余受教于为真先生。”禄堂之女孙剑云著有《孙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2、郝式太极拳,传自河北永年人郝为真(1849~1920年)。郝为真的太极拳学于李亦畬(1833~1892年)。郝为真的一些传人和太极拳传习人,以姓氏名其所传,称为“郝式太极拳”。目前,因为郝为真之师李亦畬学于武禹襄,多称此系技法为“武式太极拳”。郝为真之孙少如著《武式太极拳·前言》说:“先祖父名和,字为真。先父名文桂,字月如(1877~1935年)。先祖父的太极拳是从邻居李亦畬先生处学来的。李先生是他的舅父武禹襄先生所传授的。”(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3、武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其弟子李亦畬于1881年修订的《太极拳小序》中述武禹襄研习太极拳的经历说:我郡杨某(露禅,1799~1872年)从“河南陈家沟陈姓”学太极拳,“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文中说明了武禹襄太极拳技的两个来源,一是从本城的杨露禅处“得其大概”;二是经访赵堡镇陈清平“精妙始得”。武禹襄经此二“得”后,自创一式,以姓氏名,人称“武式太极拳”。
    4、和式太极拳,创自河南温县人和兆元(1810~1890年)。和兆元的曾孙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和式太极拳概述》说:“和式太极拳始自和兆元。兆元公(1810~1890年)是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师承本镇太极拳名师陈清平,是陈清平的大弟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5、吴式太极拳,创自满族人全佑(1834~1902年)。全佑再传弟子徐致一(1892~1968年)于1931年著《太极拳浅说》载述:“(太极拳)传至京师者,以陈氏高足杨露蝉(禅)为第一人。得其真传者,除杨氏诸子外,有万春、凌山、全佑等数人。全佑之子吴师鉴泉(1870~1942年),即著者所问业者也。”全佑创传的拳架,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修润定型,以姓氏名,人称“吴式太极拳”。徐致一于1958年著《吴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
 
6、李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武清(今属天津)人李瑞东(1851~1917年)。李初习多种拳技,光绪初年始从好友王兰亭学太极拳,王兰亭之技师承于杨露禅。随后,李瑞东以杨氏拳中的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栽捶等五捶为要,兼取太极拳基本动作,揉入八卦掌等技法,创编成“太极五星椎”等拳架,自成一系,人称“李式太极拳”。
    7、杨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年)。据同乡李亦畬于1881年修订的《太极拳小序》述:我郡杨某从“河南陈家沟陈姓”学太极拳,“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杨露禅创传的拳架,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修润定型,以姓氏名,人称“杨式太极拳”。澄甫之子杨振铎著《杨氏太极拳、剑、刀·杨氏太极拳简介》说:“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它由第一代宗师杨露蝉(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祖孙三代人怀着为人民造福的理想,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苦心钻研,从陈氏太极拳老架发展而来。”(1992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而今年逾八旬的杨振铎先生在谈到太极拳源流时说:我父亲只告诉我们,杨露禅师承于陈长兴;其它的说法,我们不清楚。
 
   8、陈式太极拳,创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1600~1680年)。其技代有传人,后世传习人和有关文献中提及较多的有陈长兴(1771~1853年)、陈清平(1795~1868年)、陈鑫(1849~1929年)等。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于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
    综观上述八式(家、流派)太极拳的传承沿革,吴式、李式源自杨式,杨式溯源至陈家沟陈长兴;郝式、孙式源自武式,武式溯源至赵堡镇陈清平和前已溯源于陈家沟的杨式。陈家沟和赵堡镇相邻,同属河南温县辖地。显然,现传各式太极拳皆溯源至河南省温县。这是笔者《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直接依据。
(二)关于所谓太极拳南派、北派、散派和本山派的说法
    关于所谓太极拳南派、北派的说法,是将太极拳混同于明代的内家拳,才衍生出的说法。持此说者,基于明代的内家拳传系中有关中人王宗、温州陈州同、浙东王来咸等均在中国南方传播内家拳,而将此称之为太极拳南派。笔者在《脚踏实地  面向发展》(连载于《中华武术》2007年第7、8期)一文中,曾以“在清初还有流传的内家拳,与太极拳不是一回事”为标题,论述了明代的内家拳内容和技法特点与太极拳内容和技法特点不同,太极拳与明代的内家拳不是一回事。鉴此,太极拳传系不能混同于明代内家拳传系,按照太极拳自已的传承体系和发展历史,并没有南派、北派之分。
    所谓太极拳散派和本山派的说法,是最近才有人提出来的。出此说者认为:“太极拳不能仅从太极两个字认识,要从太极的哲理含义认识。除了太极两个字之外,还有表达太极含义的不同的字,阴阳就是太极。”并依这一“标准”,认为“鱼门拳、两仪拳都讲阴阳,也都属于太极拳。1980年前后,由时居杭州的金子弢演练的太乙五行拳是本山派太极拳。”(见2007年《中华武术》第8期)。
    笔者以为,太极拳是个“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而不是一个概念。中国武术的任一拳种都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起来的,都以阴阳学说指导技法,我们不能因各具特色的上百个拳种都讲究“阴阳”而把它们都说成是太极拳。因此,把“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太极拳之外的一些有阴阳含义的拳种或拳架说成是太极拳的“散派”,是不能成立的。其次,1980年前后,我看过金子弢先生演练“太乙五行拳”,看不出金先生练的“太乙五行拳”与传统太极拳有丝毫一脉相承的痕迹,只看到与传统太极拳完全不同的风格特色。而且,至今没有发现可以把“太乙五行拳”列入“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太极拳体系中的依据。因此,把“太乙五行拳”说成是本山派太极拳,作为支撑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或传太极拳说的依据,是不能成立的。
    总之,太极拳无南派、北派、散派、本山派之分。太极拳是个“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这是笔者《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佐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