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网
太极学苑
太极学苑
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发布时间:2019-07-05 17:54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二、附会张三峰(丰)和托名王宗岳皆无史据
   目前,我们看到的早期太极拳拳谱和文论,除了见于河南温县的外,当数河北永年人李亦畬(1833~1892年)集其师武禹襄(1812~1880年)传留的谱文、益以已作修订的“老三本”为最早。此谱以及李亦畬在撰写和修订过程中的遗稿和武禹襄兄弟三人的遗文,既是研究太极拳理论的经典,也是探索太极拳源流的重要资料。   1935年1月,李亦畬族孙李福荫为《李氏太极拳谱》作的序中记述了李亦畬编撰《太极拳谱》的概略。其序中说:“近年来,习此术者甚众,于是问吾家讨秘本者有之,问福荫请教益者有之。……细检家藏各本,文字间亦不相同,章节或此前而彼后,或此多而彼少。缘先伯祖精求斯技,历四十年,辑本非只一册,著述屡有删改。外间抄本因时间之不同,自难一致耳。先伯祖最后亲笔工楷手抄共三本:一交先祖启轩公,现已残缺;一本交门人郝和,现存伊子文桂手;先伯祖自留一本,现存十一叔父逊之公手,此皆完璧也。至于先伯祖屡次自编原稿,则为十叔父石泉公、十一叔父逊之公所珍藏。”
   通过认真研读李亦畬编撰的《太极拳谱》及其在撰编过程中的遗稿和武禹襄兄弟三人的遗文,我们发现了附会张三峰(丰)和托名王宗岳的原由。
    (一)附会张三峰(丰)为太极拳创始人,起于将太极拳混同于明代的内家拳
    1、把太极拳与张三峰(丰)连在一起,最早的出处见于李亦畬的两则遗文。[笔者注:宋之张三峰,也被写为宋之张三丰。详见唐豪、徐哲东著。故以“峰”(丰)注明]。
    其一,李亦畬曾撰《探太极拳之源》一则,全文于下:
    “探太极拳之源
    予阅聊斋十四卷,李超武技传,浅识此技始末。王涣详云: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峰为内家。三峰之后又有关中人王宗岳,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靖间人,故今两家之传,盛于浙东。顺治中,王来咸字征南其最著,鄞人也。征南之徒又有僧耳、僧尾者,皆僧也。”(转引自姚继祖著《武氏太极拳全书·第八编古典拳论》,姚继祖师承于李亦畬之子李逊之)。
    其二,李亦畬编《太极拳谱》初稿:
    李亦畬是马印书的姨丈。马印书从李亦畬处抄得其写于1867年之《太极拳谱》初稿。此谱小序的首句为“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转引自顾留馨著《太极拳术》)。
    从李亦畬这两则遗文,可以看出:李亦畬《探太极拳之源》,是读聊斋李超武技传后,依王阮亭(号渔洋山人)在该传后的附文为据,改写成的。其中,把王阮亭原文中的“关中人王宗”,写成了“关中人王宗岳”。这一字之差,造成了署名为《太极拳论》作者的“王宗岳”,成了与王来咸(字征南)等同习明代流传的“内家拳”的同门了。于是,太极拳被混同于明代的内家拳了。清·康熙八年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说:明代的内家拳“起于宋之张三峰(丰)”。于是,李亦畬编《太极拳谱》初稿小序中,宋之张三峰(丰)被附会成了太极拳创始人。
    值得注意的是,李亦畬在上述两则遗稿之后,亲手修订了这本《太极拳谱》初稿,并抄写为三本。在李亦畬为这三本谱写的题记中,文首写道:“此卷予手订三本,启轩第(弟)一本,给友人郝和一本,此本系予自藏。”落款为:“亦畬手订”(转引自沈寿点校考译《太极拳谱》)。
    在13年后的1880年和1881年时,李亦畬相继将手订《太极拳谱》分送李启轩和郝和。这两本手订《太极拳谱》,都将初稿中“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语,修订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
    启轩存谱于1935年整理为《廉让堂太极拳谱》出版发行。1982年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中收录了郝和存谱原文影印稿(笔者在上海王慕呤处见过此谱原本)。
    上述文字,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1)最早出现的与太极拳起源相关的张三丰(峰)是明代内家拳传人尊为始祖的宋之张三峰(丰)。见于李亦畬写于1867年之《太极拳谱》初稿。
    (2)“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

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2009-12-30 11:24:29               点击数: 582次

”一语于1867年出现后,受到了当时健在的杨露禅和武禹襄等的质疑,作者李亦畬自己也感到此说无依据,因此,在“手订”《太极拳谱》时将此语改定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并以“亦畬手订”的落款形式,告知读者以此为准。
 
    1881年距今(2007年)已126年。可以说,“张三丰创太极拳说”在一百余年前已被识者否定了。
   
2、杨氏传谱中,太极拳始自张三丰(峰)说法源自李亦畬早期遗文《探太极拳之源》
    关于在后世流传较广的杨式太极拳谱中,写有太极拳始自张三丰的问题。唐豪和徐哲东二位武术史学家进行了考察,谨录其两则考据结果于下:
    其一,唐豪在《中国武艺图籍考·太极拳谱一卷》中写道:“徐(哲东)氏以龚润田本溯杨健侯之旧谱。予以陈秀峰本溯杨班侯之旧谱。健侯、班侯皆露禅子。露禅之谱,徐氏考系武禹襄授予之初改本,并谓露禅本不通文意。”唐豪依李福荫序《李氏太极拳谱》所述,李亦畬撰编《太极拳谱》“历四十年,辑本非只一册,著述屡有删改”;而后,手订三本的情况。同样,认定杨谱是得自武、李氏的早期文论。
    其二,徐哲东曾对署名作者为杨澄甫的两本专著中的太极拳谱进行过考察。他在《太极拳考信录》一书中指出:“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此中所载《太极拳谱》与近日出版之《太极拳体用全书》,篇次又不相合。知澄甫两本皆由其弟子随意改动。”
    唐徐二位关于杨氏传人著述的依据是杨氏得自武、李氏的早期文论,而非李亦畬手订的谱本;“澄甫两本皆由其弟子随意改动”的考据结果,是值得相信的。笔者谨以首次以杨氏后人署名为作者的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为例,进一步论证唐徐二位的考据结果。
    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由董英杰执笔;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由郑曼青执笔。由于这两本书以杨澄甫拳照表述拳式动作,并署名为杨澄甫著,因此在杨氏传人的专著中,影响最大。其原因一是能从拳照,敬仰杨澄甫先生的丰采,准确地学习杨式太极拳定型架的技术规格和领悟技法要领;二是作者署名为杨澄甫,读者以为书中所述皆出于杨氏。然而,只要略为留意,就会发现此二书中的文字表述,并未经署名作者杨澄甫本人过目,不能将其中的附会和错误强加给杨氏。
    例一,《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首句:“余幼时,见先大父露禅公,率诸父及诸从游者,日从事于太极拳。”这是以杨澄甫本人的名义写的。可是,杨澄甫(1883~1936年)于1883年出生,其祖父杨露禅(1799~1872年)早于1872年已去世。杨澄甫幼时,不可能见到杨露禅。只要执笔者将此文读给当事人听一下,决不会出现这类错误。
    例二,在这本署名杨澄甫著的《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还写道:“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惟一之弟子。”这里有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杨澄甫与其“先大父”杨露禅不是同时生存过之人,杨露禅不可能告诉杨澄甫这些话。其次,此序执笔者写入的这一源流说,承袭自李亦畬已自行否定的其早期遗稿《探太极拳之源》。其三,毫无依据地将“蒋发”列入明代内家拳传人,进而又毫无依据地说“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惟一之弟子。”
    正因为此,研究成果颇丰的台湾武术家周剑南先生在为真善美出版社重版《太极拳体用全书》写的《本书提要》中写道:“本书虽原题杨澄甫著,但除拳势为其所演,推手为与长子振铭及弟子陈微明合演,并口述用法外,余由从学者代笔而成。……研习杨派太极拳者,对其拳势应有认识。书中所述之用法,亦可作为研究太极拳用法之参考。唯有附会及错误之处,特予辨明,以供阅者参考。周先生紧接上文指出了该书中“张真人传,乃附会”等五点附会及错误之处。
 
   在署名作者为杨澄甫的这两本书中出现的这些明显的附会和错误,在其他杨氏传人书中出现当是不足为奇的。因此,杨氏传人依据武禹襄和李亦畬早期文稿的转述乃至演绎中出现的失实情况,不能说成是出自杨氏,或得诸杨氏。当然也就不能以此作为张三峰(丰)是太极拳创始人或传人的依据了。
    总之,把张三峰(丰)附会为太极拳创始人或传人,起于将太极拳混同于明代的内家拳。遗憾的是,最早将此二者混为一谈的李亦畬先生,已在其手订本中,纠正了这一错误。将“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改定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了。后世的一些读者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这是笔者《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佐证之二。   
(二)王宗岳一名是个查无其人的托名符号
1、王宗岳一名的出现
    王宗岳一名,最初见于李亦畬撰编的《太极拳谱》。此谱首篇《太极拳论》标题处,署名“山右王宗岳”。李亦畬《太极拳谱·跋》云“此谱得于舞阳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述及了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来源。徐哲东根据李亦畬高足弟子郝为真之子郝月如提供的材料,在《太极拳考信录》一书中写道:“武禹襄之兄武秋瀛,官舞阳知县,得此谱于盐店。”师承于李亦畬之子李逊之的姚继祖先生所著《武氏太极拳全书·武禹襄先生》记载:武禹襄“奉母命前往舞阳省兄之机,……便道过河南温县陈家沟,拜访陈长兴,但陈长兴年事已高,卧床不起,复介绍其到赵堡镇拜访当地名师陈清萍,并得到陈清萍倾囊相授,研究月余,奥妙尽得。到舞阳后,又从其兄澄清(秋瀛名)处获得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从此,无意仕进,一心从事太极拳的研究……”。
    依据上述文证,禹襄之兄,舞阳县知县武澄清(秋瀛名,1800~1884年)在舞阳盐店得山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禹襄至兄任所见之,才获取此论的。禹襄归,与李亦畬研习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时,武秋瀛还在任所为官。将上述3位早期看到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者作一排序,第1个是武澄清(秋瀛名),第2个是武禹襄(名河清),第3个是李亦畬。
2、王宗岳考
    笔者在考察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来历时,获得了四个有关“王宗岳”其人并不存在的考据。
    其一,在师承于李亦畬之子李逊之的姚继祖先生的文存中看到了武秋瀛(名澄清)为此《太极拳论》写的《跋》。此文为竖写,《跋》文紧接于《太极拳论》全文之后,另起一行。《跋》云:“右论不知创自何人,语极精细,非精于是拳者,不能为是论,可谓拳中之圣矣。”2007年10月31日,我在武当山参加“2007武当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会议发言中,提到这篇《跋》文中的上述内容,当场有长期关注太极拳源流研究的李滨先生插话说,他也看到过这篇《跋》文。
    据此,由于武秋瀛不知武禹襄所谓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创自何人。也就是武秋瀛不认可他在舞阳盐店得到过署名山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或太极拳谱。“山右王宗岳”失去了与《太极拳论》相互关联的凭据,也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可能。
    其二,早期得见此论的第3人是李亦畬。本文前面曾引录他的遗文《探太极拳之源》。从李亦畬当时在该文中将王宗岳混同于明代内家拳传人王宗来看,李亦畬也不知王宗岳究为何人。太极拳不能混同于内家拳,王宗不是王宗岳,“山右王宗岳”又一次失去了实际存在的可能。
    其三,唐豪和徐哲东曾对王宗岳进行过研究。他们大致认定写《阴符枪谱》的清·乾隆时人山右王先生,就是山右王宗岳。断定王宗岳是清·乾隆时人。但是,曾在李亦畬笔下出现的、辗转留恋于一些杨氏太极拳谱中的“王宗岳”是明代人。显然,将写《阴符枪谱》的山右王先生等同于山右王宗岳的推测,支撑不起“山右王宗岳”其人曾实际存在过的可能。
 
   其四,近年,有人将杜育万于1935年编印的《太极拳正宗》提到的蒋发之师明代万历时人“王林桢”,说成是“王宗岳”。这里暂且不就杜育万《太极拳正宗》一书的史料价值进行评述。我们只要认真查阅一下该书,其中既无“王宗岳”字样,也没有上文所谓“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并且找不到任何能将“王林桢”和“王宗岳”连为一人的依据。显然,这种推测性说法,没有赖以立足的凭据。于是,“山右王宗岳”再次失去了实际存在的可能。
    一而再的考察,都找不到山右王宗岳实际存在的依据。显而易见的是,山右王宗岳仅仅是出自武禹襄一人之口的人名符号。王宗岳没有实际存在的可能,所谓王宗岳传蒋发,蒋再传他人的说法,也就失去了依据。这是笔者《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佐证之三。
    总之,凭籍早期太极拳文献说明了,把明代内家拳传人尊奉为始祖的宋之张三峰(丰)说成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属于附会。被视为在张三峰(丰)与后世太极拳传系间,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山右王宗岳,没有实际存在的依据。从而,进一步佐证了具有太极拳传承体系支撑的结论: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主要参考文献
    1、清·李亦畬《太极拳谱》(手抄本)。
    2、清·康熙八年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见《南雷文定·卷八》。
    3、清·黄百家《内家拳法》,见《昭代丛书别集》。
    4、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
    5、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
    6、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
    7、杜育万《太极拳正宗》,见王海洲、严翰秀编著《杜元化<太极拳正>考析·第二编》,1999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8、唐豪《内家拳的研究》,1935年
    9、徐震《太极拳理董、辨伪合编》,1937年上海正中书局出版。
    10、徐震《太极拳考信录》1937年上海正中书局出版
    11、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1940年现代印书馆出版。
    12、陈泮岭《太极拳教材》,1963年台北真善美出版社出版。
    13、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14、顾留馨《太极拳术》,198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5、沈寿点校考译《太极拳谱》),1991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16、姚继祖《武氏太极拳全书》,1999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7、康戈武《脚踏实地  面向发展》,连载于《中华武术》2007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