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功力大赛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2-06-08 10:23
|
阅读量:
|
2004-11-25 11:13:00 武藏
武林网 11月21日晚,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在一曲气势恢弘的歌舞“武动佛山”中落下帷幕。 在为期两天的功力大赛期间,全国100多位高手纷纷登台献技,展现中华武术的真功绝技。手指倒立、掌开砖石、石锁上拳等诸多真功让人眼界大开,作为第一届把武术功力搬到竞赛的高度,这次比赛对传统武术界确实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的武术竞技始终是武术套路的天下。求高、求美、求险的追求目标使武术比赛发展成为一种体操化、舞蹈化的竞技,几千年武术以技击为灵魂的武术原则在竞技武术中荡然无存,在西方的词汇中,李小龙的功夫(KONGFU)与中国的武术(Martial Arts)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我们的武术发展到目前的状态,不得不使人感到担忧。 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意义就在于此。它第一次破天荒的把武术的功力推为武术正式比赛的项目,第一次把套路背后的灵魂推到比赛的赛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武术修炼的真正目的首先是技击,而要实现技击的第一步首先就是功力的训练。古语说: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就是道出了功力练习的极端重要性。这次功力大赛把功力推到前台,对拧长竿、掌劈砖石、桩上徒搏、绳标击靶等项目,第一次尝试性的把高于套路的武术展示出来,第一次使民间大量的名不见经传的高手走向比赛现场,成为新的武术明星。 但是,作为首届比赛,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首先,这次功力比赛的有些项目技术性不强,观赏性太差。比如作为正式比赛项目的桩上徒搏,两人站在三个桩上,只凭前小臂接触决出胜负,很多运动员一触即倒,无法体现其稳定性和灵活性。也有的运动员消极进攻,始终不与对方小臂接触,长时间不能分出胜负。作为推手,根本没有“沾、连、粘、随”等技巧可言。再比如对拧长竿,也有同样的感觉。一般是开始后,两人便如拔河一般,先是僵持,只要对方脚步一动,就赢得了比赛,与原来大家头脑想象的“揽、拦、扎”等技巧相差甚远。“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是这些项目既无法体现武术的“门道”,也无法展现武术表演的“热闹”,难怪现场观众寥寥,很是冷清。 另外,有些表演性相对好一些的项目,又和一些江湖的骗术搀杂在一起。比如掌劈石瓦,一个小运动员很容易的把一块瓦击碎,而现场的裁判起身对瓦块进行检查时,发现这块瓦片触手即碎。大多数运动员比赛用的石条都是脆性很强的大理石,所用的所谓“钢条”是扔到水泥地都会摔断的生铁,用这些“道具”,如何体现中国功夫,如何体现功力水平?更不用说在展示这些“功力”时很多运动员都会使用针对性的技巧,比如劈石条下面的石锁,或是棍棒在砸向人体部位时改变的力矩等,使的这些项目的比赛更多的成为了一种表演。外行是看热闹了,但是内行看了却直摇头。 当然,还有一些项目,不管是内行,还是外行看了都说好的。比如“一指倒立”、“二指倒立”、“铁砂掌劈砖”等,我记得有一个广州的运动员把武术、舞蹈、杂技和“二指倒立”的绝技结合在一起,当时确实掌声雷动,既是很好看,给人一种特别美的享受;又能体现功力,其动作确实为常人所不能。还有一个佛山的运动员表演的“一指倒立”,坚持时间长达几十秒,确实扣人心弦。还有北京运动员表演的“铁砂掌劈砖”,感觉真和削豆腐一样,非常轻松自如。但是,这些项目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这些项目真的可以代表中国武术的高水平吗?这些项目可以推广到大众练习吗? 比如那个广州运动员的项目,后来才知道他来自广州某杂技团,他的表演确实很精彩,但其“二指倒立”的训练就是专门用来表演的,虽然可以支撑身体,但作为武术的技术,它可以技击吗?如果不能技击,那纯粹的表演,在武术上有什么价值? 佛山的运动员的“一指倒立”也存在这个问题。据记者后来的了解,他的训练也是基于表演的目标,与武术的技击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经过多年的训练,他的拇指已经严重变形,其变形程度简直残不忍睹,难道这就是练习中国武术的代价吗?这种的情况也存在与“铁砂掌”的修炼者中,北京的运动员获得了这个项目的金牌,其铁砂掌确实很厉害,但是练功的代价,就是手掌严重变形,关节处骨质增生,练功手掌满是老茧,比另外一只厚了很多。 这些功力以违背身体自然甚至摧残身体为代价,难道真是代表了中国功夫的高水平吗?难道真的可以进行推广吗? 这次首届全国功力大赛确实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