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网
太极学苑
太极学苑
太极拳在台湾
发布时间:2012-09-08 10:23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太极拳在台湾
台湾太极拳60年
臺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秘書長 郭應哲
發表:大韓民國全州市2005年9月2日
演講:國立體院2005年10月21日
 
台湾太极拳60年史(一)
太极拳台湾60年发展概况
 
1949年(民国38年),蒋介石率领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随之迁移至台的大陆各省人士达二百万人,予台湾当地各方面之影响极巨。而太极拳,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面向。流传至台的太极拳至少有三个特色:
第一、具体而微。台湾有太极拳之流传也自1949年始,而来自大陆各省,流派甚多,其中亦不乏代表性传承,可以说是太极拳一个摘要切面,具体而微。
第二、延续传统。中华民国政府至台之后,处处标榜其系中国文化道统之所在,
比如其国民教育系统中,往往声称蒋介石乃祖述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迄 国父孙中山先生」,此一说辞,当然是蒋介石为其威权政体寻找正当性的政治宣传,但也正因为所谓「传统中华文化」具政治正确性,台湾的中国人很习惯以「保卫、复兴中华文化」来看待中国老东西,太极拳的传承在此风气之下,标榜传统师承,若欲探访太极拳面貌,在台湾,颇有「礼失求诸野」现象。
第三、融合创新。台湾地小人稠,太极拳来自大陆各省,流派纷陈,习武者若难抑广习博参之念,则转益多师相当方便。故在各派家法之外,目前台湾太极拳家,不乏兼长数家而独树一格者,在保守传统流派之外,又能出入自得。
  总的来说,台湾虽是中国文化边陲地带,但因1949年局势之大变局,两百万大陆各省军民入台,带入了多姿多采的各省人文景象,中国荟华于台湾,太极拳只不过其中之一。复以岛国遗民,往往崇憬原乡斯文,宝之护之,情切过于故国同胞,传统文化中兴于台湾,太极拳居其一。而台湾地小人稠,加以半世纪和平发展,对太极拳的创造发展也提供了良好条件。
    以下谨根据本人的见闻,并参考相关资料,就台湾流传之太极拳现况,予以述评
 
台湾太极拳60年史(二)
陈氏太极拳台湾60年6人
 
壹、陈氏太极拳
  台湾流传的陈氏太极拳,虽然传人不多,但陈太主要的流派,却都俱全。曾在京随陈发科练拳之潘泳周指出:陈氏的拳艺在台是很齐全的,包括陈氏头套十三式大架、新架(按:指十四世陈有本所创)、小架(按:指十五世陈清萍于赵堡镇所创)以及二套炮捶都有。现分说如下:
一、杜毓泽(光绪23年~民国79年,河南省博爱县人)1:所富传承为:跟十六世陈延
熙习有老架,并一部份炮捶。又跟赵堡架系十七世陈名标习小架及炮捶。故其辈份可到十七世,乃在台最高者。杜氏所从艺者,皆陈氏名手,乃因杜氏尊翁杜严,两榜出身,点过翰林,当过知府,望重一方。陈鑫《太极拳图说》乙书之序文,即出杜严之手。故杜氏传承特别。如依徐纪所论,杜氏之拳架,可有三项地位:
  (一)保存陈延熙「老架」练法,与今日习见者不同,为比较研究重要资料
  (二)保存陈名标的「忽雷架」,依徐纪所访,今在陈沟亦无练习者,可称稀有。
  (三)炮捶兼老架、小架二系,亦独树一格。
  杜氏之拳架古朴、简洁、严谨,稳重大方,与今日习见特别强调缠丝抖弹,并且形诸于外的练法,确有不同。其传承表如下:
  ╭14世、老架        ┌ 陈发科
(1)陈长兴 ─ 陈耕耘 ─ 陈延熙 ┤
                 └ 杜毓泽
                    ╰17世
  ╭14世、新架
(2)陈有本 - 陈清萍 - 李景延 - 杨虎 - 陈名标 - 杜毓泽
        ╰15世、小架                ╰19世
(3)杜毓泽 ┬ 王嘉祥(首徒) ┬ 蔡颍坚
       ├ 李成文(殁)  ├ 何宏财 ┌ 陈家宜
       ├ 曹德麟     ├ 张健祥 ├ 陈志修
       └ 涂宗仁     ├ 张朝晋 ├ 陈启辰
                 ├ 吴明雄 ┼ 周倍甲
                 ├ 杨世昌 ├ 曾壬保
                 └ 林忠石 └ 王金党
 
 
二、王鹤林(河南省博爱县人)2: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宗师到京授艺,即王鹤林家所聘。盖以王氏体弱多病,乃父伊文公在京,特经杜芾堂引介敦聘陈氏到京施教,时为民17年间。抵京后安置于「覃怀会馆」。陈氏在王家院落单独学了五年。之后,王氏于民28迄30年间在陕西省城固县就读西北大学,结识17世新架陈子明,又时加请益。王氏的拳架,舒坦大方,为其特色。而延师到府授艺,西席东少主之关系,自有不同。其在台传人不少,早年门生如黄浩然、刘金科、林秋山、林石桂、陈庆发、王清璋、张大昕、陈南光等人,目前其妻舅贺纪林在台中颇有传授。
 三、潘泳周(江苏省吴县人)3:于民国20年就读北平大学时,到「覃阳会馆」与陈发科习艺,习得大架头套十三式与二套炮捶。其拳架柔和内敛,刚烈不形于外。潘氏长于文采,著述甚丰,于太极拳理发明甚多,着有《陈氏太极拳大全》二卷等。此外,潘氏宏扬陈太甚力,门下传人目前有教拳者,如刘德长、洪涂生、洪允和、李心发、江弦苍、马延基、林纯仙、萧抒国、管仲福、张东海、徐东启、林耀堂、余仲苗(以上在台);潘元德、周文沛(在美)等等。为数甚众。在台影响力甚大。
 四、王梦弼(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邻村招贤镇人)4:为陈发科早年弟子,民15年与陈之外甥王司孔共同学陈氏老架于陈氏故居。王之拳架,据徐纪所见,与杜毓泽「几乎全同」。
 五、郭青山(河南省温县城北东梁所村人)5:习新架于陈省三。
 六、王晋让(民前6年~85年,河南省沁阳徐堡镇人)6:是在台传赵堡架的名师。其拳架习诸于18世陈应德。徐堡镇离赵堡镇只有二十来里,王氏因曾遇盗贼几遭不测,家中长辈遂聘陈应德每月来家中授课一周,连续三年。他自谦三年只学一套空架,后更因为见了杨太传人厉毓海的太拳文雅美观,遂「藏拙」不传。来台后于民53年间始开始教拳。王氏所习,大陆或称「活步方圆架」,俗名「忽雷架」,台湾则多称「陈家小架」或「赵堡架」。其特点为架子小,拳打卧牛之地,王氏授拳之场所不过二坪大小。而演来松活抖弹,全身颤抖,全不用力,概走柔圆缠丝之劲,而劲发瞬间,观之不甚美观,不见惊人之举,而却能服人;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因此台湾习陈氏太极者,往往再问学于王。可见王氏之艺在精不在多,而外似无华,内实菁英。现将其系谱对照杜毓泽者,列举如下:

14世陈有本 - 15世陈清萍(创赵堡架)-16世李景延(名碓;大陆称李盾、景彦) 
        ┌ 18世陈应德 - 19世王晋让  ┬ 王遵皋、汪洋(出家)、
- 17世杨虎 ┤                  │ 萧启俊、颜义宗、陈逸民、
        └ 18世陈名标 - 19世杜毓泽  │ 刘全科、萧治博、郭冬宝、
                           │ 马延基、刘德长、洪湘彬、
                           │ 林石桂、吴明雄、杨世昌、
                           │ 勇国本、萧启财、张正义、
                           │ 郑国辉等(教拳三十二年,
                           └ 学生三十二人)
台湾太极拳60年(三)
台湾杨氏太极拳60年6人
 
贰、杨氏太极拳
  在台杨氏太极拳名家甚多,不只系出嫡传名门,而拳艺醇正老道,功夫高强者颇不乏人,故往往享有威名,而门下英才更是辈出。间有别辟蹊径,而另享名号者,郑子太极(郑曼青系)、黄氏太极(黄性贤系)等等。可以说,杨氏太极在台之发展甚为蓬勃,且推向全球,享誉国际。其次,某些宗教修炼派别,或者更专精某派武术者,或另树一格太极拳,每从杨氏拳架而衍生,此类别另立他节说明。
 一、王延年(山西省太原市人)7:幼即好武,亦好丹道之术,民29年曾修道于金山派门
下,道号上寿子。民21年,承形意拳老师穆修易介绍,拜山西省政府秘书王新午学习太极拳。民34年,又承丹道名师张茂林介绍,拜于杨澄甫之徒张钦霖门下。
据载,张钦霖告之曰,所传乃「杨家秘传」。故王氏衍派谓「杨家秘传太极拳」。来台后,不只勤于教学,且热心太极拳之相关发展。从习者众,不乏社会各界各流,并遍及世界。其发起或参与之太极拳相关组织,均具开创性及代表性,诸如民40年偕众成立「台湾省国术会」;民49年偕陈泮岭等成立「中国太极拳俱乐部」,任总教练。民52年与韩振声等成立「中美文化经济协会太极拳学术研究委员会」。民55年与韩振声等成立「中国太极拳学术研究会」,任教练、委员会主任委员。民64年与石觉将军(曾任考试院铨叙部长)成立「中华民国太极拳协会」,并继石觉担任第五届理事长。该协会即今之「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要之,王氏乃在台推展太极拳,尤其组织发展上之主要代表性人物。其门徒甚多,较资深者如侯先助、侯海全、李进川、林景泰等等。现简列其谱系如下:
杨澄甫 - 张钦霖 ┬ 苏起赓
          ├ 胡耀贞
          ├ 王善之
          ├ 李云龙
          ├ 刘志亮
          ├ 郑曼青(拳术则直承杨承甫)
          └ 王延年 - 林景泰等人
 二、王子炬(子和)(民前1年生,山东省济南人)8:其杨氏太极拳主要师承于吕殿臣,
而吕乃杨澄甫幼徒,或与董英杰、李亚轩、崔一士等均为杨澄甫之得意门生。此外,王子和另有传授,艺不只出于一家,主要有二:其一、李香远(字宝玉)。李氏习艺于杨兆林(字振远),兆林乃露禅长子凤侯子,凤侯早死,故兆林之拳艺出于班侯所授,乃杨家小架系统。此外,香远亦曾受艺于郝为真,也有「武氏太极」之传。其二、李寿籛。王子和来台后,曾又与寿籛苦练两年,寿籛艺乃少侯及班侯之徒僧妙莲所授,也是小架系统。董英杰于《太极拳释义》中曾云:「振远先生之拳系紧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澄甫先生系宽大柔绵而缓,少侯先生则紧凑而速」。故详究之,王子和之太极拳兼杨武二家,武氏出于郝为真,就杨家而言,又兼班侯、少侯、澄甫三者。一般说来,王氏之拳架概以平跨走趟子,特重腰腿功夫之锻炼,演来松柔而舒展,大开大展,招招之间,均出诸以精准之线条。中轴安稳,手足出以自然,状似悬丝傀儡然。此外,又特重推手训练,彼名之为「对待发劲的架子」,来自于杨家小架之紧凑快速手法,及刚猛之劲,在推手中练习。发人刚中带脆,手法快速连绵,角度出之以巧,不见浊力。准此,体用兼备,次第俨然。尚值一提者,王氏有二徒,一为郭秉道,一为邓时海,均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故王氏传衍,布于各级学校之中,使其推广占有一定之优势。当然,其门徒遍于社会各界,不乏名流,自不待言。王氏授艺之处,名为「华步庭」,而其拳艺又名之为「杨氏武艺广法系统」。现录其谱系如下:
      ╭字凤侯              ╭字宝玉
    ┌杨锜(长子) ┬ 杨兆林(子) - 李香远(徒)┐ ︵
    │       │                │ 小   ┌ 郎济苍
    │ ╭字班侯  │                │ 架   ├ 萧保源
    ├杨钰(次子) ┼ 杨兆鹏(子)         │ ︶   ├ 郭秉道
    │       │                ├ 马德芸 ├ 张极汉
杨露禅 ┤       └ 僧妙莲(徒) ┐       │     ├ 傅荣光
    │ ╭字健侯           ├ 李寿籛 ─┬┼     ├ 苏桐凤
    └杨鉴(三子) ┬ 杨兆熊(长子)┘    ︵ ││     ├ 邓时海
            │  ╰字少侯       静 ││     ├ 谢敏雄
            │             功 ││     ├ 陈琪
            ├ 杨兆元(次子)     法 └├ 王子和 ┴ 黄顺意
            │             ︶  │         等
            └ 杨澄甫(三子) - 吕殿臣 -┼ 萧锦城
                             │
                             └ 张君辉
 三、郑岳(曼青、曼髯)(民前10年~64年,浙江省永嘉人)9:郑曼青早于大陆即享
威名,曾任职中央军校及任湖南省国术馆长,其拳艺依陈微明所叙,乃出于杨澄甫,陈氏云:「杨师澄甫南来,(郑氏)从学太极拳六年,师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援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此外,复有道家内功传承,陈微明云:「(郑氏)至蜀,复遇奇士与究,道益晋」。而其门内则多传承自张钦霖而来之左莱蓬,左氏内功。郑氏于台公开授太极拳甚早,其门徒颇多以授拳为专业,门下菁英辈出,均卓然成家,个个能打,在台蔚为一派,故或称为「郑子太极拳」,乃杨氏在台传承而别子为宗者。郑子太极拳要求,全身要松净,所站之桩是高架子,但跨腿足能接地之力,状似柔软无力,然触之发劲十分刚猛浑厚,特征十分独特。其能蔚为一派,喊出名号,特征明显亦要因之一。郑氏人称「五绝」,盖指其身兼拳、医、诗、书、画五艺,更善嘱文,于拳理之阐扬,著作甚丰。其门下弟子较富声名者,诸如陶炳祥、梁栋材、罗邦桢、陈志诚、黄性贤、刘振寰、干啸洲、吴国忠、宋志坚、鞠鸿宾等等,再传徒众,不计其数。而诸子均望重一方于太极拳界。系出吴国忠之陈取宽氏于台湾嘉义成立「如鱼太极拳学院」,骎骎然有成家之象。
 四、黄性贤(民前1年~81年,福州人)10:少时即学白鹤拳、罗汉拳,来台后又拜虎尾
二高林国仲为义父,习百草伤科与纵鹤拳。又访郑曼青,入其门下。民44年曾参加台湾省国术比赛,得太极拳组总冠军。45年应新加坡福州十邑同乡之请,赴新加坡授拳,此后即在星马授艺。民69年后又逐渐返台活动传艺,达数十次。尤其「松身五法」相当广传。晚年退居马来西亚砂朥越州首府古晋「静居晚栖」,终返逝于福州,落叶归根。黄氏太极拳艺出于郑子之门,而其福州鹤拳功底乃究其武学不可忽畧者,终能独树一格或得力于斯。其成名甚早,以故飘然南渡南洋,再返台湾,颇能风靡一时,功夫高强甚有传诵,故又名之为「黄氏太极拳」。其在台弟子以施锡钦、王明义较有名。
 五、张敦熙(江西安义人)11:张敦熙先习「字门拳」,少时又兼习各家。民19年于天津
拜通臂门张策二弟子周景海为师,而张策为「京东三张」之首。张策以通臂成名之后,又拜学太极拳于杨健侯,故张敦熙兼习有杨氏太极拳。据其门下弟子言,张氏之太极拳,手法快速,而擅长节拿抓闭,内劲甚深。其于学术研究投入颇多,作品具一定学术水平。张氏在文化大学国术组授课多年,弟子多该时之后出。
 六、熊养和(江苏阜宁人,曾任阜宁县长)12:幼即广泛接触武术,所学太极拳出于杨家,
来台后避居宜兰,逐渐传授其武艺,太极之外名之为少林。而太极相关有拳、刀、剑等,均有专著,为在台授太极拳较早并影响力较大之诸子之一。其拳架大开大合。入门所练,强调低裆,几乎贴地而行,类陈家沟之「娃娃架」。早年之门生有俞贤诠、郭延献、杨清玉、林祥华、简天拱、林连富、陈皇、吕振忠、孟善夫等。幼徒黄清麟颇能保全其艺。其嫡孙熊乃祺能继祖艺,现均居台湾宜兰。
台湾太极拳60年(四)
孙、武、吴及佛道门内太极拳在台湾的传承
 
参、其它流派
 一、孙氏太极拳13:在台传人有李灿(女士)、赵锡民、张英建、张世荣等人,均系郑怀贤
乙系,而习之于成都。且不专主太极,盖形意、八卦均必兼学,其中李灿亲近郑怀贤多,能艺多。张英建曾获台港澳国术总冠军,张世荣授艺于台南。张世荣门下有张少泉教授,精于科学理论,结合科学,有《撒放论》等著作,允称难得之作。另有居浩,曾着《孙氏太极拳》一书,当亦习此派。
 二、武氏太极拳14:约有张峻峰氏有授。张氏乃山东省邹平县人,其八卦掌系出高义盛,形意拳系出李存义与张兆东,而太极拳则系出郝为真,故其太极拳明显结合了形意、八卦,而张氏在台形意、八卦之声名掩过太极,故此系传之不广。
 三、吴氏太极拳15:早年在台有八步螳螂拳名师卫笑堂习此。自称乃在上海向精武体育会的吴鉴泉所习。后民70年左右,有霍洁泉者来台定居,也有所推展,霍氏习于「香港鉴泉太极拳社」之吴公仪,为吴之入室弟子。自名其吴氏太极拳为「精武迷踪太极拳」,为纪念吴鉴泉之友霍元甲。
 四、吴峻山派太极拳16:为中央国术馆吴峻山氏所传,又称八卦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实出自郝为真,八卦掌出自董老公。曾任中央国术馆教务长,其弟子在台能传其艺者有二,其一李元智,中央国术馆第二期,毕业曾留校为教师。其二为傅淑云(女士),乃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表演队员之一。来台以傅之传人较多。

肆、兼长太极拳之名家
 一、陈峻峯(泮岭)(民前20年~民国56年,河南西平人)17:曾任河南省国术馆长、中央国术馆副馆长、黄河、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局长等要职。来台又曾筹设逢甲学院。由于陈氏历任要职,武术兼习各家,率出名门,故乃台湾早期最具影响力之武术界人士之一。陈氏幼从乃父习少林,民初,从李存义、刘彩臣习形意,从佟联吉、程海亭习八卦,从吴鉴泉、杨少侯、纪子修、许禹生等习太极。民16、7年间又曾至陈家沟研究陈太。陈氏在综合诸家之后,编有共九十九式之太极拳教材,自称兼采陈、杨、吴各家之长,姿势选择其较优,运动求其量大,应用择其较广,复溶合其四十多年之经验及体会,并于民52年将之出版。目前在台或称「九十九式陈氏太极拳」,实则除融合陈、杨、吴三家外,颇参有形意、八卦之义,故该趟拳架,综合多种多家,习之不甚容易,而架式舒坦大方,体用赅备,确系优秀之创作。溯其源流,陈氏实蕴有统一太极拳架式之念。盖民30年间,国府教育部、军训部曾合办国术教材编审委员会,陈氏主持会务,经三年,编成统一教材五十余册,挂图四十余幅,未曾付梓,而内战失利来台,原稿尽失。陈氏挂念于心,故来台后乃以个人之力继踵前事,首先即编创出此一「九十九式太极拳」,故其书名之为「中华国术太极拳教材」而不称他名。陈氏常年在台中农场授艺,其谱系如下,目前以黄裕盛氏推广最力。
    ┌ 班侯 - 全佑 - 吴鉴泉 ┐     ┌ 陈云超、陈云庆、杨宗鼎、
    │               │     │ 王修身、张源谓、童修、
杨露禅 ┼ 健侯 ┬ 少侯 ──────┤     │ 陈天一、杜鉴堂、黄裕盛、
    │    │          ├ 陈泮岭 ┤ 邹阿真、陈金宝、雷殊曼、
    │    └ 许禹生 ─────┤     │ 陈光南、王树金、洪懿祥、
    │               │     └ 贺顺定、余文通、霍战一
    └ 纪子修 ──────────┘
 二、张祥三、常东升、高芳先等氏18:其中张祥三系山东黄县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之徒,于民15年之「黄县国术研究会」习得太极拳。常东升乃保定快跤名家,名闻中外。高芳先系青岛国术馆系统,亦以摔跤为拿手。故诸子之太极拳架子,均以杨家大架为底,却不标榜嫡传师承,而各擅专场。故张祥三多以六合手法,常、高二氏则多以摔跤诠释拳架用法,亦能备一格。盖此类拳家所在多有,今徒举三氏为例。

伍、佛道门内的太极拳
 一、南怀谨19:约民66年左右,南氏一时心血来潮,就传了一套太极拳给学生,当时台湾党政高官如王升、萧政之等人均同学,助教为李蔚亮,故而李学得较全。后中央大学余传韬校长请南氏去传授,也是李氏前往,教了三年。南氏只是休闲性质,未言师承何人,但系杨家套路,有些变化,架子低,弓马要求多,以腰为主,旋转往往达一百八十度。台湾商界名人尹衍梁及政大企研所一些教授也学过。目前李氏在政大实小也教了十多年了。南氏并不刻意要发扬,曾有录像带传世。
 二、刘培中20:刘氏为台湾昆仑仙宗的创派师父,也传有太极拳,称「道功拳」。刘氏曾参与台湾太极拳界活动,并着有《道功拳剑秘录》。据云先由大内宁寿宫梁姓老先生所授,复由道祖(太上老君)再授。拳架类杨家老架而有异,第一、招式名称有不同,第二、练法有不同,系深深结合该派修炼内丹术之法。该宗派甚为重视此一趟「道功拳」,其门下马廷基言:「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然修身之法,不外学道与学道功太极拳两事,因道之静坐与道功拳,都是以修练本身关窍为主,同时因其理相同,其目的均在求长生不老,进而修炼成金仙不坏之体」。目前此派以张肇平、马延基、林宜正、安守刚推广较力,其中张肇平曾任太极拳总会理事长两届,马廷基兼习多家太极拳,林宜正专注推广道功拳,安守刚同时也大力在推动陈小旺系之陈太,故此派道功太极拳与太极拳密切相关而活力充沛。实则许多台湾太极拳家都同时也是昆仑仙宗门人,接触道功拳应不意外,比如李成枝、黄裕盛等人。
结论:
台湾的太极拳来自中国大陆,然两岸分隔越半世纪,其间固然不乏交流,时空毕竟有异,因此,台湾的太极拳有了自己的传衍发展。如果站在宏观的角度,台湾的太极拳是研究中国武术独特而有趣的对照组,是中国武术演进史上,珍贵的资料
(该文是由东海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台湾武艺文化研究协会秘书长郭应哲老师撰写,原题太极拳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