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学苑
王成太极一字桩
作者:朱成广
一字桩是王成老师传授的太极基本桩功之一,最早见于王成老师所著《太极健身实用对练》(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一书,2000年第一期《精武》杂志发表的《太极提纵术》一文中,王成老师又做了具体推荐。该功法因其式简效宏,一些拳家亦将其作为本门派训练内容之一。
一字桩动作简单但功效显著,在拳术中主要练习“手肘肩肩肘手”的三节转换,而这正是走向太极技击的关键,王成太极二十七式动作中“左右擦脚”两臂的动作就很好地体现了一字桩练习的要点。从养生的角度讲,通过两臂的展开和呼吸的配合,能够有效调节颈椎、胸椎的僵硬,锻炼肋部肌肉,按摩膏肓穴,改善血瘀体质,同时对内脏进行按摩,提升心肺功能。
一字桩能调节气血,增强体质,适合大多数人练习,尤其适合长期伏案工作、肩颈僵硬的人群和心肺功能较弱、血瘀体质的人群。兹将有关要点介绍于下。



一、基本姿势
1.站立姿势:
两脚自然站立,或两脚分开,脚距略宽于肩,全身放松。
两脚自然站立,或两脚分开,脚距略宽于肩,全身放松。
2.手臂动作:
两臂一字展开,吸气时,两臂上升至略低于头的位置;呼气时,两臂缓缓下沉至胯侧一拃许(约一掌宽),同时脊骨下沉。
两臂一字展开,吸气时,两臂上升至略低于头的位置;呼气时,两臂缓缓下沉至胯侧一拃许(约一掌宽),同时脊骨下沉。
3.呼吸配合:
吸气时手臂上升,呼气时手臂下沉,呼吸要均匀、深长。
吸气时手臂上升,呼气时手臂下沉,呼吸要均匀、深长。

二、练习重点
1.三节递进运动:
两臂展开时,遵循“手肘肩”的递进顺序,即先手再肘再肩依次上提;落下时则先落肩再落肘再落手。这种运动方式符合王成太极的“手肘肩肩肘手”三节递进法则,能够有效锻炼上肢的协调性和力量传递。
两臂展开时,遵循“手肘肩”的递进顺序,即先手再肘再肩依次上提;落下时则先落肩再落肘再落手。这种运动方式符合王成太极的“手肘肩肩肘手”三节递进法则,能够有效锻炼上肢的协调性和力量传递。
2.逆腹式呼吸训练:
在练习过程中,采用逆腹式呼吸法。吸气时,小腹自然收缩;呼气时,小腹鼓起。这种呼吸方式能够对内脏进行按摩,增强内脏功能,特别是对心肺功能的提升有显著效果。
在练习过程中,采用逆腹式呼吸法。吸气时,小腹自然收缩;呼气时,小腹鼓起。这种呼吸方式能够对内脏进行按摩,增强内脏功能,特别是对心肺功能的提升有显著效果。

三、一字桩的养生功效
1.调节颈椎和胸椎:
通过两臂的展放和脊骨的节节贯穿拉伸,能够有效调节颈椎和胸椎的僵硬,缓解肩颈不适。
通过两臂的展放和脊骨的节节贯穿拉伸,能够有效调节颈椎和胸椎的僵硬,缓解肩颈不适。
2.锻炼肋部肌肉:
两臂的上展提放动作能够拉动两肋肌肉,肋部是人体较难锻炼到的部位,锻炼肋部有助于提升肝脏功能。
两臂的上展提放动作能够拉动两肋肌肉,肋部是人体较难锻炼到的部位,锻炼肋部有助于提升肝脏功能。
3.打通膀胱经:
膀胱经位于人体背部,一字桩通过背部的提拉可以有效改善膀胱经淤堵症状。此外,肩胛部位的起落动作能够对膏肓穴起到按摩作用,膏肓穴位于肩胛骨内侧,中医认为锻炼此穴有助于心脏机能的康复。
膀胱经位于人体背部,一字桩通过背部的提拉可以有效改善膀胱经淤堵症状。此外,肩胛部位的起落动作能够对膏肓穴起到按摩作用,膏肓穴位于肩胛骨内侧,中医认为锻炼此穴有助于心脏机能的康复。
4.改善血瘀体质:
在手臂提拉上展时,以中指领劲向上,能够刺激中指尖的“中冲穴”,有助于改善血瘀体质,缓解心膈痞闷等症状。
在手臂提拉上展时,以中指领劲向上,能够刺激中指尖的“中冲穴”,有助于改善血瘀体质,缓解心膈痞闷等症状。
5.按摩内脏:
逆腹式呼吸法在练习过程中能够对内脏进行按摩,特别是对心肺功能的提升有显著效果。
逆腹式呼吸法在练习过程中能够对内脏进行按摩,特别是对心肺功能的提升有显著效果。

四、注意事项
1.呼吸均匀:
练习时呼吸要均匀、深长,避免急促呼吸。
练习时呼吸要均匀、深长,避免急促呼吸。
2.起落依序:
起时手肘肩,落时肩肘手,按照次序运行。
起时手肘肩,落时肩肘手,按照次序运行。
3.全身放松:
练习时全身放松,动作缓慢,避免用力过猛。
练习时全身放松,动作缓慢,避免用力过猛。
一字桩在练习时,两臂一起一落,手肘肩三节递进转换,动作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练习之时,两臂的起落如同大鹏振翅,亦如平沙落雁,动作流畅而富有韵律。练习者心态悠然,心旷神怡,仿佛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感受气息的流动与身体的舒展。这种锻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2025年3月3日初稿,3月5日惊蛰日改定)